紫砂節上,一個美女在欣賞明晚期陳用卿的“美人肩”壺
600年紫砂歷史長河中,2010年5月8日只是再短暫不過的一瞬間。然而,歷史就是由一個又一個經典細節堆疊而成的。
這一天,盛況空前的2010河南第二屆紫砂藝術節在鄭州國香茶城隆重開幕。大河鑒寶與紫砂藝術節組委會攜手,同烹紫砂盛宴,邀請紫砂大師李昌鴻、顧紹培、呂俊杰做客“大師講壇”,收藏大家張一成坐鎮鑒寶,均陶掌門方衛明、河南省工藝美術行業協會會長張玉等聚首熱論紫砂話題。
“今天的創新就是明天的傳統”
5月8日下午,“大師講壇”開壇。三位紫砂大師中,最年輕的新生代大師呂俊杰率先開講。
光頭、墨鏡,呂俊杰的裝扮,在儒雅的紫砂大師群像中,格外另類。一如他的壺藝,創新,再創新,透著股“越界”的神韻。3月10日,呂俊杰紫砂藝術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行,這是紫砂人在這一藝術殿堂的驚艷首秀。
北京展覽才剛落幕,呂俊杰又走上鄭州講壇。他的演講題目是《傳統紫砂文化如何與時代相結合》。“今天的創新就是明天的傳統,昨天的創新就是今天的傳統。”呂俊杰說,紫砂600年歷史長河中,每個時代都有代表人物,一代代薪火相傳,才有了紫砂藝術今天的燦爛。
他認為,傳統藝術一定要與時代同步,其審美取向要符合當代人的要求,無論是功能、藝術表現形式,都要能與時代共鳴,要活在當下。一件成功的作品是能與人對話的,有生命的。
“創新有可能走點彎路,但不創新只能是死路。”呂俊杰所言,乍聽似乎是“盛世危言”,但實際上并非如此。記者發現,紫砂藝術節上,年輕面孔占了相當大的比例。呂俊杰也說:“我這幾年在全國各地行走,發現玩紫砂的收藏家趨于年輕化,傳統國粹正在融入現代生活,這很值得高興。但這也提出一個新課題:紫砂藝術必須要創新,它既要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同時還要兼容并蓄、海納百川,比如西方藝術的色彩、造型等,都可以借鑒利用。”
紫砂長河中的創新浪花
顧紹培的演講題目是《紫砂藝術發展及現狀》。他從不同角度勾勒了紫砂歷史長河中那一朵朵瑰麗的創新浪花——
宋代時,紫砂制品是實用品而非藝術品。到了明代,時大彬改良制作紫砂的工具,讓紫砂壺的造型有了質的飛躍,紫砂藝術的格局一下子大了。他發明的工具比如鉅車、線杠等,傳承至今。
康熙盛世的陳鳴遠是有清一代的紫砂泰斗,被譽為“幾百年才出一個陳鳴遠”。他對紫砂藝術的貢獻在于——兼容并蓄,從自然界汲取靈感,將種種物象洗練之后,融入紫砂壺中。陳鳴遠將工筆和寫意、具象和抽象完美結合在一起。
清末的邵大亨,是一個剛正不阿、不畏權勢的人。他善于把復雜的東西簡約化,因此他的壺風亦是大氣、簡練,一如明代家具的風骨。“大亨壺”的地位,自不必說。
清末陳曼生的出現,讓紫砂界有了“文人壺”一說。文人介入紫砂壺設計,把紫砂藝術推向另一個高峰。陳曼生擅長書法、篆刻,他請楊彭年等名工制壺,自己在壺上刻銘,稱“曼生壺”。
當代紫砂大師顧景舟在繼承傳統方面達到極致,壺藝精益求精,自身文化修養極高。他有時好幾年才做一把壺,個個要求質量上乘,不滿意的都要毀掉。顧景舟可以說是當代陶藝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所享聲譽可媲美明代的時大彬。
如今,紫砂藝術百花齊放,迎來又一個大膽創新的黃金盛世。其中,呂堯臣就是開宗立派的大師之一。他獨創的“呂氏絞泥”出神入化,堪稱一絕,海外有“壺藝魔術師”之稱,作品堪與“黃金爭價”。師承父親,呂俊杰在繼承和發揚家傳“呂氏絞泥”的同時銳意創新,大膽將“壺外之功”提煉融匯于紫砂創作,形成了兼具古典浪漫氣質和文人情懷以及現代時尚氣息的獨特風格。
李昌鴻則是壺風秀美,一把紫砂泥中糅進了諸多文化因子;顧紹培早期以花盆見長,之后轉攻壺藝后,作品風格健碩,小中見大;何道洪的作品,干凈利落中不乏凝重深厚……一位又一位紫砂大家的傳承與創新,才讓紫砂的歷史長河奔流得更加五彩斑斕。
“高山賦流水,空谷覓知音”
李昌鴻的演講題目是《紫砂收藏與鑒賞》。他的演講內容,將聆聽者的思路拉回到當下:究竟該怎樣認識紫砂?怎樣選一把好壺?在經濟有限的情況下,如何進行紫砂收藏?
凡事都有“道”與“術”兩個境界,紫砂亦然。一位紫砂藝人,只要用心去做,總能做出一把技術上沒有什么瑕疵的壺來。只是,如果想成為藝術品,拼的可就是藝術修為了。
藏壺之道,一如制壺。李昌鴻說,比如本屆紫砂藝術節上的壺,可以說件件都是好作品,每一把壺,都是來尋找知音的。收藏壺的人,自己的文化水準多高,藝術修養多深,經濟實力如何,決定了自己能找到怎樣的“知音”。
呂俊杰也曾說過,“你只是買把壺,根據自己的實力買就是”,“一切不過是高山賦流水,空谷覓知音”。
從收藏與鑒賞大家張一成手中過的好壺無數,他坦言,好壺的蹤跡,向來跟經濟富裕程度密切相關。比如,明末清初,晉商有錢,好壺都在山西;清中期,徽商崛起,好壺又去安徽;清末和民國時,河南才有好壺。
鄭州國香茶城董事長姬霞敏和河南省工藝美術行業協會會長張玉骉等認為,新一波紫砂收藏熱潮席卷河南,不外乎是中原文化傳統與中原經濟崛起雙重引力所致。河南作為中國最北的產茶區,有著悠久、興盛的茶消費傳統,特別是近年來,隨著老百姓生活品位的提升,茶消費急劇升溫,茶產業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紫砂為媒,河南藝術陶瓷也必將迎來新的發展機會。
熱議紫砂文化、暢論紫砂經濟之外,熙攘的紫砂藝術節上,多少人圍坐一起,管它什么壺,頻頻舉杯,以茶代酒,惺惺相惜的朋友,齊齊醉倒在一壺清茗前。此情此景,正如《東方紫玉》中的一句歌詞:“終身托付的知己,朝朝暮暮;肝膽相照的朋友,盡在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