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客商非常喜歡德化陶瓷茶具,在匈牙利參展第一天,卓越的近百件陶瓷茶具就被當地一家公司全部買走了。回國不久,德化縣卓越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長顏寶敬就忙著和匈牙利Gotop國際貿易有限公司洽談進一步合作的事宜。
上個月,卓越陶瓷有限公司參加了在匈牙利和捷克舉辦的中國出口商品展暨福建品牌產品交易會,因其做工精細、造型精美的茶具瓷器得到歐洲客商高度贊賞。當地客商之所以相中卓越的陶瓷茶具,是因為它細膩的瓷質和溫潤的瓷感。顏寶敬一邊說,一邊在燈光下展示在歐洲參展的牡丹花將弓茶具,這尊將弓茶具壺蓋以將軍頭盔上的絨冠為飾,形似角弓的壺柄凹凸有致,如一位威武冷峻的將軍,不怒自威。這讓許多偏愛中國文化的老外特別喜歡。
一走進顏寶敬的瓷器收藏室,就像走進內容豐富、歷史厚重的陶瓷博物館,明清的粿印、宋朝的青釉碟、元代的馬可波羅瓶各時代的瓷器應有盡有,而當你來到現代瓷器作品展廳,會被這里造型繁多的茶具所折服。
展廳內茶香四溢,沁人心脾,茶盤前,工作人員玉指輕拈,溫杯潔具、置茶聞香一招一式,盡顯優雅。精美圓潤的汝窯茶具、色彩豐富的彩瓷茶具、純凈的竹壽手抓壺、寓意節節高的竹頭杯以及茶碗、茶盞、茶碟、茶盤、茶葉罐等種類繁多、造型優美的飲茶用具,讓人應接不暇。
顏寶敬說:這些現代陶瓷茶具都是公司自主研發的,公司一直致力打造中國茶具頂級品牌,始終秉持著三度合一的制工理念亮白度、透光度和平整度均達到最佳狀態,讓飲茶者感受德化陶瓷透亮無瑕、溫潤如玉的魅力。陶瓷茶具燒成的溫度在13301350攝氏度,比普通玉瓷高出50攝氏度以上,燒成后陶瓷茶具瓷質細膩、如脂如玉、晶瑩剔透、高貴典雅,兼具實用性與藝術之美。
taoci52.com延伸閱讀
優選:黑瓷茶具介紹集錦
古代黑瓷茶具,始于晚唐,鼎盛于宋,延續于元,衰微于明,沒落于清,這是因為自宋代開始,飲茶方法已由唐時煎茶法逐漸改變為點茶法,而宋代流行的斗茶,又為黑瓷茶具的崛起創造了條件。
古人的斗茶,又稱茗戰。即以戰斗的姿態互比茶葉的優劣。宋時連皇帝、宮廷大臣也以此為樂,這是今人難以想象的。斗茶,可能在五代時已經出現。宋時,最先在建安一帶(今福建建安、建陽、蒲城等地〉流行起來。宋蘇轍《和子瞻煎茶》詩曰:君不見,閩中品茶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說的就是當時閩(福建)中飲茶斗品的盛景。北宋中期,斗茶迅速向北方傳播開來,以致風靡全國。北宋末年,宋徽宗也樂于此道,他在所著《大觀茶論》中說,斗茶是天下之士,勵志清白,是盛世之清尚之舉。上有所好,下有所效,從宮廷到民間,從皇帝至百姓,都以斗茶為樂。南宋^劉松年的《茗園賭市》圖,畫的就是平民百姓斗茶的情景。從圖中可以看到,每人手提茶瓶,有人點茶,有人啜茶,有人瞪目注視,正在互相品評,以決出優劣。宋人衡量斗茶的效果,一看茶面湯花色澤和均勻度,以鮮為先;二看湯花與茶盞相接處水痕的有無和出現的遲早,以盞無水痕為上。
時任三司使給事中的蔡襄,在他的《茶錄》中就說得很明白:視其面色鮮白,著盞無水痕為絕佳;建安斗試,以水痕先者為負,耐久者為勝。而黑瓷茶具,正如宋^祝穆在《方輿勝覽》中說的茶色白,入黑盞,其痕易驗。所以,宋代的黑瓷茶盞,成了瓷器茶具中的最大品種,福建建窯、江西吉州窯、山西榆次窯等都大量生產黑瓷茶具,成為黑瓷茶具的主要產地,而且像定窯之類原先以燒白瓷茶具為主的名窯,也開始生產黑瓷茶具。在眾多生產黑瓷茶具的窯場中,建窯生產的建蓋最為人稱道。蔡襄在《茶錄》中稱建安所造者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建盞配方獨特,在燒制過程中使釉面呈現兔毫條紋、鷓鴣斑點、日曜斑點,一旦茶湯入盞,能放射出五彩紛呈的點點光輝,增加了斗茶的情趣。北宋悔堯衍詩《次韻和永叔嘗新茶雜言》兔毛紫盞鈞相稱,清泉不必求蝦蟆(泉)。宋詩僧惠洪《與客啜茶戲成》載:金鼎浪翻螃蟹眼,玉甌絞刷鷓鴣斑。律津的乳沖眉上,拂拂清風產腋間。南宋詩人楊萬里《送新茶李圣俞郎中》道:鷓鴣碗面云縈宇,兔褐甌心雪作泓。稱頌的都是建安茶盞。元代開始,黑釉建盞仍受到品茗者的青睞,元中書令耶律楚材在他的《西域從王君玉乞茶因其韻七首》中,其中就有五首是稱贊建郡甌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宋、元期間,黑瓷茶具還大量銷往口本、朝鮮,以及東南亞及歐洲各國,這在宋^趙汝適的《諸蕃志》、元,汪大淵的《島夷志略》中都有詳細記載。從明代中后期開始,興盛了600余年的黑瓷茶具建盞,從名冠天下的頂峰跌落下來,而為其他茶具品種所取代。明,張謙德的《茶經》說今烹點之法,與君謨(蔡襄)不同,取色莫如宣定。取久熱難冷,莫如哥窯。向之建安黑盞,收一兩枚以備一種略可。表明自明代開始,由于烹點之法與宋代不同,黑瓷建盞已似不宜用僅是作為以備一種而已。
推薦:陶瓷茶具泡什么茶最好集錦
陶瓷茶具泡什么茶最好!陶瓷茶具泡烏龍茶是最好的,名優綠茶:透色玻璃杯,應無色、無花、無蓋。或用白瓷、青瓷、青花瓷無蓋杯。以下為您整理出幾類茶適合什么樣的茶具!
花茶:青瓷、青花瓷等蓋碗、蓋杯、壺杯具。
黃茶:奶白或黃釉瓷及黃橙色壺杯具、蓋碗、蓋杯。
紅茶:內掛白釉紫砂、白瓷、紅釉瓷、暖色瓷的壺杯具、蓋杯、蓋碗或咖啡壺具。
白茶:白瓷或黃泥炻器壺杯及內壁有色黑瓷。
烏龍茶:紫砂壺杯具,或白瓷壺杯具、蓋碗、蓋杯。也可用灰褐系列炻器壺杯具。
選擇茶具,除了注重器具的質地之外,還應注意外觀的顏色。只有將茶具的功能、質地、色澤三者統叫協調,才能選配出完美的茶具。
陶瓷器的色澤與胎或釉中所合礦物質成分密切相關,而相同的礦物質成分因其含量高低,也可變化出不同的色澤。陶器通常用含氧化鐵的粘土燒制,只是燒成溫度、氧化程度不同,色澤多為黃、紅棕、棕、灰等顏色。而瓷器的花色歷來品種豐富,變化多端。
茶具的色澤主要指制作材料的顏色和裝飾圖案花紋的顏色,通常可分為冷色調與暖色調兩類。冷色調包括藍、綠、青、白、廠、黑等色,暖色調包括黃、橙、紅、棕等色。茶具色澤的選擇主要是外觀顏色的選擇搭配。其原則是要與茶葉相配。飲具內壁以白色為好,能真實反映茶湯色澤與明亮度。同時,應注意一套茶具中壺、盅、杯等的色彩搭配,再輔以船、托、蓋置,做到渾然一體。如以主茶具色澤為基準配以輔助用品,則更是天衣無縫。
必備!當代瓷器茶具收藏價值漸漸被發現集錦
國大師汪寅仙設計的《汝窯魚樂壺組》
無論是港式文化或是廣府文化都少不了喝茶,來廣州旅游的朋友也絕對少不了一嘆一盅兩件的茶文化。其實廣州人不但喜歡嘆茶,越來越的人還喜歡玩茶具,這個人數日漸龐大的玩家圈子里既有收藏古茶具的藏家,也有專挑當代瓷器茶具的玩家。在很多玩家看來,宜興紫砂壺的價格已經被爆炒,反倒是當代瓷器茶具的價值剛剛被發現,選擇知名窯口或是大師的作品同樣具備收藏價值。
收藏級茶具看作者看窯口
馬未都設計的《玄》
在拍賣會上,當代瓷器茶具直到近幾年才開始嶄露頭角,如20xx年景德鎮貴和祥鄒俊的作品《十八學士青花對杯》,就拍出了6.9萬元。但相比更早起步的宜興紫砂壺,當代瓷器茶具的收藏價值應該說剛剛被發現。雖然這幾年價格已穩步上漲,但同等級別的工藝師的作品,瓷器茶具的價格很多都不到紫砂壺的1/3。
瓷茶具雖精美但不適宜泡茶?
“茗注莫妙于砂,壺之精者又莫過于陽羨”,紫砂壺因其材料的特殊性、純手工工藝和古樸典雅的造型,從明代以來,一直受到茶人、文人的追捧。但近年來,五大名窯(汝、官、哥、定、鈞)開發的名瓷茶具亦以其色彩斑斕、造型精美而闊步走進茶具市場且價格不菲——十幾萬一套者屢見不鮮。那么,不具透氣性的瓷茶具能否承載當代茶文化?會不會沖擊“一壺一茶”的紫砂?且看業內名家們“品茗雅談”。
正
江蘇宜興陶瓷藝術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李斌——
瓷器屬堿性泡茶難及中性紫砂
相比五大名窯的瓷茶具,紫砂壺因其材料的特性、手工工藝的復雜性以及清晰的文化脈絡和文化底蘊,成為飲茶者、懂茶者、投資和收藏茶具者的首選。
五大名窯用瓷做壺如今已經比較普及,但紫砂壺相比瓷壺還是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首先,茶具的歷史經歷了由繁至簡、由精到粗、由大到小的過程。茶具在漢代已經出現,但仍處于茶具、食具、酒器混用的階段;茶具專用始于唐代,陸羽撰寫《茶經》,從煮水、烹茶、飲茶到貯藏、清潔等,設計和規范了中國最基本的一整套茶文化樣式,有推行“茶道”的意圖。從飲茶的歷史看,當時唐宋的飲茶法是煮茶、煎茶、點茶,用的也是蓋碗、茶盞之類,真正以壺沖泡再分釃到茶盞、茶杯,是在明清。明清社會審美情趣力避浮華,主張回歸自然、返璞歸真,飲茶方式拋棄了唐宋時點茶、斗茶那一套繁瑣的工序,茶具上崇尚紫砂陶;
其次,從自身特性來看,紫砂陶表面不上釉,表面氣孔率達到百分之十,透氣而不漏水,“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夏暑不變餿”。盡管現實中沒有人會把茶葉放置太久,余茶也會倒掉,但紫砂這一特性,就像把一件事情做到了極致,足以說明其貯茶的優良性。又因為紫砂表面有吸水性,茶葉的香味也會滲留在壺里,所以為避免串味,紫砂講究一壺一茶;
再次,從酸堿度來說,經過檢測:瓷屬堿性,玻璃杯屬酸性,只有紫砂屬中性,泡的茶色、香、味最為醇正。
而瓷杯最明顯的優點則是易洗滌、無茶垢、觀湯色賞心悅目,雖不具透氣性但不妨礙即泡即飲。如今五大名窯的瓷茶具在市場上的占有量越來越重,不過我認為這并不會對紫砂茶具形成沖擊,因為懂茶的人仍然首選紫砂壺,還不止買一把,就像上癮一樣,家里大大小小好幾把。
而且宜興紫砂還有著清晰的文化脈絡,具備成為收藏珍品的條件。它歷史不長,始于宋末,興于明,盛于清,每個朝代有哪些名家派別、器型如何、有哪些文人參與,都有史可查。紫砂壺身的印款、銘文,名家字、畫,都賦予了紫砂文化性、收藏性,藏家、商家甚至買斷某個名家好幾年的作品,就是看中它巨大的升值潛力。
當然,一套由名瓷大師設計和制作的茶具亦價格不菲,不乏幾十萬元一套,但市場上的瓷壺大多采用灌漿的方法,工業化、大生產,一個工人一天可以生產上千套茶具,因此價格低廉,迅速占領市場。紫砂略貴,貴在工藝復雜、產量小,即便是低檔紫砂,用模具來做,一個工人一天也只能做五六把,最后壺的表面仍需經手工打磨。
當然,對于普通的飲茶愛好者,紫砂茶具也并非高不可攀。目前紫砂的銷售模式,一部分走低端市場,非名家手工制作,價格比較低;一部分走高端人群,純手工、產量有限、名家原創,制作者將其作為作品,而非產品。此外,紫砂泥礦雖然稀缺,目前在全世界范圍內,還沒有找到跟紫砂相媲美的材料,但其儲藏量豐富。媒體曾報道宜興至少還有6萬噸紫砂礦儲藏量,而且不少手工作坊也會積極“備荒”,加上紫砂壺不費料,制作時也不會造成浪費,可以說,幾百年內紫砂泥都無枯竭之憂。
現在市場上茶具的材料不斷推陳出新,有玻璃器皿、金屬,還有石雕壺,花樣繁多。但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泡上一壺好茶,喝茶、品茶,尤其紫砂還有養壺的過程,茶禪一味,這種慢節奏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受到推崇。
反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龍泉青瓷傳承人徐朝興——
紫砂壺易積累茶垢不方便清理
作為地方的文化產業支柱,龍泉窯主要做藝術品,燒制小茶具也就是近十年、二十年來的事情。龍泉青瓷如綠玉,厚質厚釉,視覺上觀茶色很美麗;把玩上,龍泉瓷以釉取勝,觀賞時也是一種藝術享受;從清潔方面來說,瓷茶具易清洗、不串味,我見到不少宜興的紫砂大師都在家里用龍泉瓷茶具喝茶。
龍泉、浙江、上海等以前都是喝大碗茶,北方人喝茶是解渴、牛飲,龍泉窯歷史上燒制的也是大茶具、茶碗、茶盅。而廣東、福建等南方人愛喝工夫茶,蘊含著深厚的茶道、茶文化。隨著工夫茶的流行,南北茶文化的融合,龍泉青瓷做小茶具也是近十年、二十年來的事情。
名瓷打造的茶具,在把玩上也很有情趣,比如龍泉青瓷厚質厚釉,以釉取勝,青瓷綠玉,在增加茶色美麗的同時,既可眼觀又能上手把玩。龍泉青瓷的釉純天然,綠色環保,不含鉛,不像市場上一些打上金邊,做了貼花、烤花的釉上彩茶具。釉上彩是彩料在瓷器燒成之后繪制、二次入窯低溫燒制,含有鉛、鎘等有害金屬,長期使用等于慢性中毒;釉中彩和釉下彩,彩料直接在胎質繪制,涂上透明釉后高溫燒制,對人體無害,消費者一定要加以辨別。
紫砂壺只用紫砂泥就能制成,表面不上釉,有氣孔,保香、保味性能佳,但紫砂壺會起包漿,容易積累茶垢,不及瓷茶具清洗方便及泡茶不串味的特點。
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苗長強——
鈞瓷茶具色彩斑斕
獨具藝術美
五大名窯的瓷器都屬于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名瓷打造的茶具作為禮品瓷器、日用瓷器,藝術性強、外觀美麗、富有特定的文化內涵,一直很受市場歡迎。
一般來講,鈞瓷始于唐、盛于宋,器型以罐、盤、碗、缽之類居多。鈞瓷之美在于釉,相對于紫砂顏色主要呈紫色,比較單調,鈞瓷色彩斑斕,制成茶具有其獨特的藝術美。
雖然說紫砂茶具有“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夏暑不變餿”的特點,但現在人們的飲茶習慣多元化,選擇茶具也是因人而異。而市場上千姿百態、百花齊放,五大名窯出產的瓷茶具也很常見,而且各有特色。名瓷制作的整套茶具,作為旅游產品和禮品,造型精美,既有極強的藝術性,又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同時它又有著易于清潔、泡茶不串味的優點。可以說,用光潔如玉的瓷具泡茶,葉片舒展,色澤悅目,茶味甘醇,不失茶之真味,受到飲茶者的歡迎。
但選擇瓷茶具需要留心,有些瓷茶具可以放心使用,有些則需謹慎對待,原因就在于其外表的釉質。古代瓷器釉料取自天然,有些用的就是草木灰,但現在市場比較亂,本來為便于觀賞茶湯顏色,茶盞、茶杯都以淺色釉為主,但有極個別廠家只圖美觀,為達到艷麗的效果,會在釉料里加上化工顏料,燒成的釉質里就可能含有有害的金屬元素,比如鋇、鎘等,長期使用對人的身體有害,尤其有些釉上彩,低溫燒制而成,使用起來就讓人更不放心了。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陳文增——
瓷茶具歷史悠久頗具文化內涵
藝術設計上,瓷茶具附著于中國陶瓷文化,其形制獨特、裝飾考究;在收藏價值上,不同工藝不分高下,也不在技藝本身,而是取決于制作者的綜合文化、品位高低。
五大名窯歷史悠久,它們的專長當然不是做小茶具。河北的定窯器型非常之多,達到上萬種,但百分之七十是碗、盤、瓶、罐、爐和枕。但定窯為迎合斗茶習俗,歷史上曾燒過黑、紫、紅定茶盞和蓋碗,都是較精美的茶具。定瓷現在開始向小茶具靠攏,其優勢逐漸凸顯。
在藝術設計上,名瓷茶具亦有自己的造型思維、藝術主導和審美取向。比如,在裝飾效果上,五大名窯各有千秋,其中定窯胎薄而輕,造型簡潔純樸、優雅俊逸。體現在茶具上,定窯獨特的印花、刻花,成品素凈高雅,藝術性強,而且天然環保。其他名窯的小茶具,像汝瓷的雨過天青、鈞瓷的色彩斑斕等,不管是潔白無瑕、晶瑩剔透,還是思維獨特、造型別致,體現在小茶具上都異常精美。
在工藝上,瓷茶具與紫砂較勁的地方在于,紫砂壺在壺蓋與壺口的關系上配合最為精密,嚴絲合縫,使流入壺內的空氣極少,故能較長時間保持茶葉的色、香、味不變,而施了釉質的瓷壺很難達到這種精密程度,但定窯燒成溫度高達一千三百二十多度,瓷化程度高,釉質薄而均勻,大師手工做成的瓷壺,壺蓋與壺口也能做到穩妥嚴整,泡出來的茶一樣清新。
另外,我曾見過龍泉窯大師徐朝興做的一件蓋罐,其蓋與罐口異常規整,完全做到了罐、蓋一體,讓我感到非常震驚。所以,龍泉窯小茶具之精巧玲瓏更是可想而知。
中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瓷畫家李小聰——
過分配套的茶具是低俗商品理應與茶人無緣
作為一個“茶人”,我認為,那種使用同一種材質、裝飾著同一種花紋、過于配套的茶具是最大眾化的商品,與藝術無關,與茶人無緣。我欣賞的茶具不妨如此混搭:茶壺是紫砂,茶杯是哥瓷、鈞瓷、景德鎮瓷,這樣才有把玩的情趣。
茶具隨著茶文化的發展,制茶技術、飲茶方式、泡茶法的不同而演變。中國茶從古至今,大概經歷了煮茶、煎茶、點茶、泡茶四種烹飲方法。以壺泡茶之前,茶葉被制成茶團、茶餅,飲茶時需要將茶餅碾成茶末,飲時會連著茶末一起吃。到了明代,盛行壺泡法,茶具也隨之產生了不同的器皿。
在茶具的用料上,自古以來就是一部分瓷,一部分陶。使用紫砂之前,鐵器、銅器、玉器等都曾用于制作茶具,但唐宋以來的茶具主要是陶瓷。茶壺古代用得少,煮茶時煮水的器具是鼎、鑊,便于觀察水沸的程度,瓷在茶具中的使用,比較多的是用于茶盞(茶杯)、茶托。比如,唐代陸羽《茶經》中對于茶盞的用料,就推崇越州青瓷,“青則益茶”,認為青瓷可使茶湯呈綠色,顯得漂亮。但茶具的材料除了對茶湯顏色的影響,還要不損茶質、茶味、茶香,這一方面紫砂壺做得最好。
瓷壺做工精美、易于清潔,不同品種的茶可以共用一壺,然而瓷壺如玉,不能養壺,這是茶人覺得它沒情趣的地方;而紫砂的茶垢不易清洗,吸香吸味,一個紫砂壺只認定一種茶,尤其是陳茶和新茶不能混泡,因為陳茶有老味,新茶重其新鮮嬌嫩,所以好茶之人都是一壺一茶。從入手一件紫砂茶具,每天泡茶、把玩、摩挲,茶壺光澤逐漸起變化,顯露出溫潤的“舊氣”,這就是紫砂壺的包漿,它記錄著一把壺的歷史,映照著茶人的情趣、心境。
不過如今各人有各人的審美,比如說到品茶觀色,也要看各人的角度和心境:你可以用玻璃杯,全方位地去品味觀色;而我用紫砂杯,從杯底觀色亦不妨礙。
在商業社會里,茶具材質可以百花齊放,但我覺得,凡是泛濫的東西都是不對的。從審美的角度看,我本身是潮州人,從小看到的茶具都是家里的老人在這邊淘一個那邊淘一個,“東拼西湊”,比如壺用的是朱泥孟臣壺,杯用景德鎮的若琛杯,托用哥瓷、鈞瓷,這樣混搭而成一套茶具,有個人的審美。就好比買衣服,如果從上衣、褲子,到帽子、鞋子、襪子都用一塊布,一樣的材料、一樣的花紋,有味道嗎?還是根據自己的審美來配搭更合心意吧。太過配套的茶具,從杯到壺,同一種花紋圖案、同一種瓷質,只能說是最普通的商品,與藝術無關,與茶文化無關。這樣的茶具雖然很受大眾的歡迎,但與茶人無緣。真正的茶人收藏和把玩的茶具,不希望和別人雷同,那種坐在一個大茶盤前擺出一整套茶具的舉動,很土豪,但其實也很土。
精美酒壇批發-高端精美陶瓷酒壇廠家
雅道陶瓷酒壇生產批發各類型號的精美陶瓷酒壇,10斤、20斤、50斤、100斤、200斤酒壇,各類規格應有盡有,同時能可以根據您的需要,生產各類精美小酒壇酒瓶。我廠生產管理現代正規,有充足的自主瓷土資源,產品在同類中具有質量、價格優勢。
下面為大家推薦幾款精美的陶瓷酒壇批發:
1、景德鎮手繪李白詩詞系列陶瓷酒壇
2、10斤20斤30斤50斤琺瑯彩陶瓷酒壇
10斤80元/個,20斤110元/個,30斤125元/個,50斤155元/個
3、景德鎮10斤裝雕龍陶瓷酒壇
價格:158元/個
4、50斤雕刻窯變高檔藏酒壇
價格:420元/個
5、120斤180斤窖藏陶瓷大酒壇
120斤650元/個、180斤950元/個
景德鎮精美的高溫陶瓷酒壇有以下優點:
1:美酒配名瓷,用享譽世界的景德鎮陶瓷作為酒壇的包裝,本身就是一種高檔次的體現;
2:陶瓷酒壇的設計和畫面可以按照客戶要求生產處理,燒制上客戶的商標,使得企業形象提升;
3:陶瓷酒壇的制作精美,色彩艷麗,和那些低檔、玻璃瓶包裝容易形成強烈的對比;
4:陶瓷酒壇有防潮、防水效果,是其他玻璃、金屬食品包裝最佳替代品;
5:精美的陶瓷酒壇容易被接收,保存收藏,儲藏食品
6.我們有專業配套的密封圈,我們所生產的陶瓷酒壇密封性非常強。
本公司有著完善的生產技術,將傳統純手工制作與現代化生產相結合,陶瓷酒壇經過1300℃的高溫燒制,使酒壇耐酸耐堿、耐腐蝕、不浸不漏、透氣性能好、吸水率低、釉面均勻,充分保證了酒壇的質量。
歡迎新老朋友前來實地考察,來此批發定做精美的藝術陶瓷酒壇。
以上是精美酒壇批發-高端精美陶瓷酒壇廠家的詳細信息,如果您想進一步了解,請聯系我們的客服人員。
汝窯文獻集錦
●宋·周輝 《清波雜志》
明稗海本 卷中 9頁 《筆記小說大觀》(二)頁333,江西廣陵古跡刻印社。
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末為(油)釉,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
明津逮秘書本 卷二 17頁
故都時,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瓷,以定器有芒也。
《唐宋史料筆記叢刊》頁23,中華書局,1979年。
● 宋· 周密《武林舊事》
明寶顏堂秘笈本五一冊 卷四 16頁
高宗幸張府節次略
進奉汝窯 ,酒瓶一對、洗一、香爐一、香合一、香球一、盞四只、盂子二、出香一對、大奩一、小奩一。
● 宋·杜綰《石譜》
明群芳清玩本 43頁
汝州石
汝州瑪瑙石出沙土或水中,色多青白粉紅瑩澈,少有紋理如刷絲,其質頗大,堪治為盤、盒、酒器等。十余年來方用之。
●宋 ·葉寘《坦齋筆衡》
清說郛本 卷一八 10頁
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
●宋·周密《咸淳起居注》
清說郛本
淳熙六年(1179年),太上太后幸聚景圓賞牡丹,剪好色樣者千朵,安置花架皆是水晶及天晴(青)汝窯金瓶。
●宋·歐陽修《歸田集》
明刻本 卷一一 12頁
汝窯花觚
柴氏窯色如天,聲如磬,世所希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飾為器。北宋汝窯頗仿佛之,當時設窯汝州,民間不敢私造,今亦不可多得。“誰見柴窯色,天青雨過時。汝窯磁較似,官局造無私。粉翠胎金潔,華胰光暗滋。旨彈聲戛玉,須插好花枝”。
●南宋《百寶總珍集》
卷九中有一首佚名詩,
“汝窯土脈偏滋媚,高麗新窯皆相類,高廟在日煞直錢,今時押眼看價例”。
●明·曹昭《格古要論》
明天順三年本 卷七 21頁
汝窯器出汝州,宋時燒者淡青色,有蟹爪紋者真,無紋者尤好,土脈滋潤,薄亦甚難得。
●明·王雄修 承天貴纂《汝州志》
《天一閣藏時代地方志選刊》本
村店 卷一 13頁
汝州 瓦窯店在州南十五里………
古跡 卷二 9頁
………汝窯創始無考,元至元間,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最美。窯已久廢。但居民間于地中偶爾掘得,頗以為珍玩焉。
●明·李日華《紫桃軒又綴》
明刻本 卷一 34頁
汝窯用瑪瑙末作釉,當時止供御,絕難得。余 倅汝,僅見溫揮使家一小器。
●明·王世懋《窺天外乘》
紀錄匯編本 20頁
宋時窯器以汝州為第一,而京師自置官窯次之。
●明·黃一正《事物紺珠》
明萬歷十九年本 卷二二
宋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色,冠絕鄧、耀二州者。
●明·高濂《遵生八箋》
明萬歷十九年本 卷一四 41年
………汝窯余常見之,其色卵白,汁水瑩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隱若蟹爪,底有芝麻細小支釘。余藏一蒲蘆大壺,圓底光若僧首,圓處密排細小掙釘數十,上如吹塤收起,嘴若筆帽,僅二寸,直槊向天,壺口徑四寸許,上加罩蓋,腹大徑尺,制亦奇矣。又見碟子大小數枚,圓淺甕腹、磬口、?(釉)足、底有細釘,以官窯較之,質制滋潤。
●明·張應文《清秘藏》
商務印書館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872冊
卷上 9頁
“汝窯較官窯質優滋潤”。
●論窯器
………汝窯余常見之,其色卵白,汁水瑩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隱若蟹爪,底有芝麻細小支釘乃真也,較官窯質制尤滋潤。
●明·田藝蘅《留留清》
明萬歷四十二年本 卷六 6頁
宋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而汝為冠。今河南汝州,色如哥而深,微帶黃。
●明·谷應泰《博物要覽》
叢書集成初編本 1560冊 卷二 11頁
志窯器 入官哥窯
………汝窯余常見之。其色卵白,汁水瑩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隱若蟹爪,底有芝麻細小支釘。
●明·天一閣藏《汝州志》卷二 9頁
汝窯創始無考,元至元間以定州白磁(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磁(瓷)最美,窯已久廢,但居民間於地中偶而掘得,頗以為珍玩焉。
●明·雲閒曹昭明仲著《新增格古要論》卷五 汝窯
汝窯器出汝州,宋時燒者淡青色,有蟹爪紋者真,無紋者尤好,土胎滋潤,薄亦甚難得。
●明·劉藝衡《留青日札》說:“唐、鄧、耀州悉有之,而汝為冠,色如哥,而深帶黃。”
●清·王士禎《香祖筆記》
清康熙四十四年本 卷一二 3頁
徐渭墨芍藥一軸甚奇恣,上有自題云:“花是揚州種,瓶是汝州窯………”
●清·佚名
美術叢書本 四集一輯 312頁
汝窯
北宋出汝州,有深淡月色二種。有有紋片者,有無紋片者,紫泥骨子,釉水肥厚瑩潤,骨肉泛紅色,間有桔皮棕孔。今景德鎮仿做用里樂釉天青料少許,以不泥為骨,多魚子紋者,略得遺意矣,不子素泥也。
《百寶總珍集》卷九。
●清·宋名立修 韓定仁 屈啟賢纂
清乾隆八年刻本 卷六 3頁
古跡
汝窯,宋高宗紹興二十一年,幸清河郡王張俊第,進奉汝窯酒瓶一對、洗一、香爐一、合一、香球一、盞四支、盂子二、出香一對、大奩一、小奩一。
●清·唐銓衡《文房肆考》
清乾隆四十三年本 卷三 30頁
宋時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屑瑪瑙為油,如哥而深 ,微帶黃,有似卵白,真所謂淡青色也,汁水瑩厚如堆脂。《格古要論》云:“汁中棕眼隱若蟹爪者真”,又云:“無紋者尤好”。說四胡異,此如端溪石子辨鸜鵒眼。眼本石病,得此可研真水坑也,故曰無紋者尤好。底有芝麻花細小掙釘,土脈質制較官窯尤滋潤,薄者難得。時唐、鄧、耀諸州悉有窯,而以汝為冠。
●清·白明義修 趙林成纂《汝州全志》
清道光二十年刻本 卷九 7頁
古跡
汝窯 宋高宗紹興二十一年,幸清河郡王張俊第,進奉汝窯酒瓶一對、洗一、香爐一、香合一、香球一、盞四只、盂子二、出香一對、大奩一、小奩一。蓋在宋時汝瓷已與商彝周盤同期珍重,宜至今日僅存其名耳。見《太平廣記》。又,宋葉寘《坦齋筆衡》論汝磁(瓷)云:“本朝以定州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舊志》未詳,《宋志》補督學孫灝詩云:“青瓷上選無雕飾,不是元家始博殖。名王作貢紹興年,瓶盞爐球動顏色。官哥配汝非汝儔,聲價當時壓定州。皿蟲為盅物之蠹,人巧久絕天難留。金盤玉碗世稱寶,翻爛泥土求精好。窯空煙冷其奈何,野煤春生古原草。”
●清·白明儀修 趙林成纂
清道光二十年刻本 卷九 46頁
寶豐縣古跡
青嶺鎮《宋史·食貨志》提轄京西坑冶王景文奏:汝州青嶺界產瑪瑙,即此。
●清·學者 梁同書《古窯器考》
記載:“汝窯,宋時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建青器窯,屑瑪瑙為釉,如哥而深,微帶黃,有似卵白,真所謂淡青色也。汁水瑩厚如堆脂。┅┅底有芝麻花細小掙釘,土脈質制較官窯尤滋潤。薄者難得。時唐即耀諸州悉有窯,而以汝為冠。”
●宋·惠洪:《石門文字禪》卷八“無學點茶藝詩”。《四庫全書》集部五五別集類,上海古跡出版社,1987年,1116冊第243頁。
●陳萬里:《汝窯的我見》,《文物參考資料》1951年2期。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寶豐清涼寺汝窯址的調查與試掘》,《文物》1981年第十一期。
●郭木森、趙文軍:《汝官窯瓷器燒造區找到了》,《中國文物報》2000年10月18日第一版。
●葉喆民:《鈞窯與汝窯》,《河南鈞瓷·汝瓷與三彩》,紫金城出版社,1987年10月。
●葉喆民:《汝窯址發現經過與再考察記略》,《南方文物》2000年4期。
《汝窯二十年考察記實》,《中國陶瓷》1987年6期。
●汪慶正等:《汝窯的發現》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7年10月。
汪慶正:《汝窯析議》,載《河南鈞瓷汝瓷與三彩》,紫金城出版社,1987年10月。
●李輝柄:《宋代官窯瓷器》,紫金城出版社,1996年5月。1992年8月。
《略說汝窯》,《文物》1986年第12期。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汝窯址的調查與嚴和店的發掘》,《文物參考資料》1958年10期。
●王健華:《宋官窯弦紋瓶與清雍正仿品》,《文物天地》2001年1期。
●張劍:《洛陽安樂宋代窯藏瓷器》,《文物》1986年12期。
●洛陽專區文物管理委員會:《汝窯址調查簡報》,《文物參考資料》1958年第10期。
●馮先銘:《河南省臨汝縣宋代汝窯遺址調查》,《文物》1964年8期。
《瓷器淺說》,《文物》1959年8期。
《中國古陶瓷文獻集釋》頁71,臺灣藝術家出版社,2000年。
●朱文立:《汝州汝官窯瓷片及配釉作坊的發現》,《中國文物報》1999年2月24日3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汝州市汝瓷博物館:《河南汝州市區古代遺址發掘簡報》,《華夏考古》2000年第三期。
●葉麟砋:《古今中外陶瓷匯編》,(北平)文奎堂書店,1934年7月。
●張萬里:《汝窯研究》,《故宮季刊》(臺北)1966年1卷1期。
●蔡和壁:《獨占魁首的汝窯》,《故宮文物月刊》(臺北)1984年2卷3期。
●張久益:《汝窯釉色淺談》,《河南鈞瓷·汝瓷與三彩》,紫金城出版社,1987年10月。
●張大慶:《對于汝瓷的探討》,《河南鈞瓷·汝瓷與三彩》,紫金城出版社,1987年10月。
●胡永慶:《汝窯中的御用汝瓷及相關問題》,《華夏考古》1994年第10期。
●陳宏焱:《從汝州青瓷窯的盛衰看汝窯與鈞窯》,《華夏珍寶錄》,山東地圖出版社,1993年5月。
《河南汝州市汝瓷博物館藏珍品鑒賞》,《華夏珍寶錄》,山東地圖出版社,1993年5月。
●李宗揚、邱東聯編《中國宋元瓷器目錄》,南方出版社2000年4月出版。
●王耀春、胡忠成《宋代“汝官窯”遺址重見天日》,《質量時報》第一版,2000年10月18日刊登。
●中國古陶瓷研究會編輯出版《中國古陶瓷研究》第七輯《汝窯卷》,紫金城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主編:孫關根。
●葉喆民主編《汝窯聚珍》北京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王會平、胡忠成《中國汝瓷、網上欣賞》2003年4月16日,河南日報第三版。
●王天林(編輯)《汝瓷國際網站中華汝瓷網建成開通》2003年4月17日,中國河南網,轉自(平頂山廣電網)
●王紀元《鼠標輕輕一點、汝瓷盡現眼前》2003年4月18日,大河報A6版。
●王明浩《鼠標輕輕點,汝瓷網上攬》2003年4月20日,人民網鄭州4月20日報道。
●王耕〈河南汝瓷國際網站中華汝瓷網建成開通 》2003年4月23日,新華網刊登。
●桂焱煒、胡忠成《中華汝瓷網站開通》2003年5月13日,光明日報·生活時報刊發。
●張萬強、桂焱煒、胡忠成《汝州開通汝瓷國際網站》2003年5月15日,中國技術市場報一版顯要位置刊發。
●胡忠成、王一沙《鑒別技巧—慧眼識汝瓷》,《東方家庭報》古玩收藏D9版,2003年2月11日刊登。
●胡忠成、曹成、董新芳《中華稀世珍寶—汝瓷》,2004年1月《WTO與中國》國粹集錦刊登。
精選:建水紫陶壺泡茶的優點集錦
以紫陶壺來泡茶,只要充分掌握茶性與水溫,當可泡出聚香含淑、香不渙散的好茶,比起其它材質的茶壺,其茶味愈發醇郁芳香。那么建水紫陶壺泡茶的優點有哪些呢?
建水紫陶壺泡茶的優點
1、泡茶保持原味,香氣集聚
建水陶茶具的氣孔很細微,密度也很高,用它來泡茶,茶味很甘醇,而且還會保持原味,香氣也不會那么容易渙散。
2、泡出來的茶水不易變餿
建水陶茶壺的透氣性能非常好,用它泡出來的茶沒有那么容易變味,而且茶水即使在夏天隔夜也不容易變餿。
3、茶壺聚積的茶漬再次注入沸水時會有茶香
建水陶茶壺的透氣性好,其吸收茶葉的性能也不差,茶壺使用久了,壺壁會聚積一些茶漬,這個時候,往壺里注入沸水,依然會聞到茶香,這個特點和建水陶茶壺胎質的氣孔率有一定的關系。
4、驟冷驟熱的性能很好
有些器具會承受不了驟冷驟熱,但是建水陶茶壺并不如此,它應付驟冷驟熱的性能很好,并不會因為在寒冬突然往里加入沸水而壺體破裂,而且它的傳熱速度也很慢,泡茶后握著茶壺也不會燙手。
5、用得越久,壺身越亮
建水陶茶壺用得越久壺身的光澤就漂亮,它光彩照人,撫摸起來也很光滑。
紫陶壺的優點就是:即實用,還能幫助人們健康喝茶和養生,不僅可以用更可以藏,能傳世能賣錢!最重要的是玩壺的同時提升了的人們的藝術品味,還能交到不少好友!
精選:陶瓷茶具陶與瓷的區別(通用)
我們經常說飲茶要用陶瓷茶具,那么對于陶瓷茶具大家知道說的是兩種器皿嗎?
陶瓷茶具陶與瓷的區別!陶與瓷的區別。茶具多用陶或瓷制作而成,故了解陶與瓷的不同性狀,有助于在選擇茶具時,根據不同沖泡方法、不同茶葉、不同飲用方法等有針對性地選用。陶與瓷的主要區別在于:
(1)作胎原料不同:陶器一般用粘土,少數也用瓷土,而瓷器是用瓷石或瓷土作胎,因原料不同,其成分有所差異。以宜興紫砂陶為例,其礦物組成屬含鐵的粘土-石英-母系,鐵質以赤鐵礦形式存在,主要物相是石英、莫來石和云母殘骸,結晶細小均勻。燒制白陶的高嶺土是一種以高嶺石為主要成分的粘土,呈白色或灰白色,光澤暗淡,純粹的高嶺土含氧化硅46.51%、氧化鋁39.54%、水13.95%,熔度為1780℃,因其可塑性差、熔點高,要摻入其他材料才能制作。瓷石是由石英、長石、絹云母、高嶺石等組成,完全風化后就是通常所見的瓷土,制作瓷器的瓷石屬半風化,經揚碎、淘洗成為制坯原料。主要成分是氧化硅、氧化鋁,并含有少量的氧化鈣、氧化鎂、氧化鉀、氧化鈉、氧化鐵、氧化鈦、氧化錳、五氧化二磷等,熔度一般為1100~1350℃,其高低與所含助熔物質的多少成反比。
(2)胎色:陶器制胎原料中含鐵量較高,一般呈紅色、褐色或灰色,且不透明;瓷器胎色為白色,具透明或半透明性。
(3)釉的種類:釉系陶瓷表面具有玻璃質感的光亮層,由瓷土(或陶土)和助熔劑組成。陶器一般表面不施或施低溫釉,其助熔劑為氧化鉛。秦漢時就大量燒制這類鉛釉陶,唐代的三彩、宋代的低溫顏色釉、明代的五彩和清代的粉彩均屬此類。瓷器表面施有高溫釉,主要有石灰釉和石灰一堿釉兩種。石灰釉以氧化鈣等為助熔劑,含量多在10%以上;石灰-堿釉以氧化鈣和氧化鉀、氧化鈉等為助熔劑,氧化鈣含量多在10%以下,氧化鉀和氧化鈉等金屬氧化物的總和常達4%以上。
(4)燒成溫度:因制胎材料的關系,陶器的燒制溫度一般在700~1000℃,瓷器燒制溫度一般在1200℃以上。
(5)總氣孔率:總氣孔率是陶瓷致密度和燒結度的標志,包括顯氣孔率和閉口氣孔率。普通陶器總氣孔率為12.5%~38%;精陶為12%~30%;細炻器(原始瓷)為4%~8%;硬質瓷為2%~6%。
(6)吸水率:這是陶瓷燒結度和瓷化程度的重要標志,指器體浸入水中充分吸水后,所吸收的水分重量與器體本身重量的比例。普通陶器吸水率都在8%以上,細炻器為0.5%~12%,瓷器為0~0.5%。
陶瓷知識頻道為陶瓷網重要內容組成部分,我們精選的《精選:精美陶瓷茶具集錦》內容由編輯撰寫而成,希望您對我們的《精選:精美陶瓷茶具集錦》一文感到滿意,如需瀏覽更多專題請訪問:陶瓷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