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日常使用的陶瓷器,一般都穿著一身光潤、平滑的衣裳,特別是日用陶瓷,對衣裳更為講究,有的潔白如玉,有的五彩繽紛,十分美觀。陶瓷的這種衣裳,名叫釉(yu)。
關于釉
漢字中的釉,其含義是指有油狀的光澤,所以用油字來表示瓷器表面的光澤,但又因為油字代表食物,經后人修改取表示光彩的采,加上油字的由,合成為釉字。
釉是附著于陶瓷坯體表面的一種連續的玻璃質層,或者是一種玻璃體與晶體的混合層。用礦物原料(如長石、石英、高嶺土)和化工原料按一定配比混合并細磨成漿狀液體,施于坯體表面,經一定溫度的焙燒而熔融,溫度下降時,形成陶瓷表面的玻璃質薄層。
釉的產生可能是古代壘石烹食時所用含鈣石頭與炭灰而生成,也可能是受貝殼表面美觀質感的啟發,有意識地用貝殼粉作為原料制成。其實,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學會了用巖石和泥巴制成釉來裝飾陶瓷了。后來陶瓷藝人利用窯灰自然降落在坯體上能化合成釉的現象,進而用草木灰作為制釉的一種原料。
現代日用陶瓷生產所用的釉分為石灰釉和長石釉。石灰釉是用釉果(類似瓷石的一種天然礦物原料)和二灰(主要成份氧化鈣)配制而成,長石釉主要由石英、長石、大理石、高嶺土等組成。在石灰釉和長石釉中加入金屬氧化物,或滲進其它化學成份,就會成為各種各樣的釉色。
一般坯體釉的厚度有0.1厘米,但經過窯火焙燒后,就緊緊附著在瓷胎上,使瓷器致密化、光澤柔和,又不透水和氣,給人明亮如鏡的感覺。同時可以提高使用強度,起到防止污染,便于清洗等作用。
釉的種類
我國陶瓷生產中所用的主要有長石釉和石灰釉兩大類。由于釉中所含氧化金屬物的不同以及燒成氣氛各異,釉色有青、黑、綠、黃、紅、藍、紫等。古代的白瓷是接近無色的透明釉。
釉的種類很多,按坯體種類可分為瓷器釉、陶器釉、炻器釉等;按燒成溫度分,800C-1100C燒成的釉稱為低溫釉,1100C-1250C之間燒成的釉為中溫釉,1250C以上燒成的釉為高溫釉;按釉面特征分類,白釉是元朝蒙古民族人喜歡,顏色釉是以其五彩繽紛受到人們的歡迎,結晶釉的紋樣變幻美麗動人,窯變紋釉琳瑯滿目,美不勝收,裂紋釉清晰古樸、高雅別致;按配料組成可分為石灰釉、長石釉、鉛釉、無鉛釉、硼釉、鉛硼釉、食鹽釉;按配制方法可分為生料釉、熔塊釉。
除上述外,現代的還有無光釉、乳濁釉、食鹽釉等。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現了千姿百態的流動釉、神奇莫測的變色釉、霞光閃爍的彩虹釉、貴如明珠的夜光釉等新品種。
(一)白釉
白釉是瓷器的本色釉。一般瓷土和釉料,都或多或少含有一些氧化鐵,器物燒出后必然呈現出深淺不同的青色來。如果釉料中的鐵元素含量小于0.75%,燒出來的就會是白釉。古代白瓷的制作,并不是在釉料中加進白色呈色劑,而是選擇含鐵量較少的瓷土和釉料加工精制,使含鐵量降低到最少的程度。這樣在潔白的瓷胎上施以純凈的透明釉,就能燒制白度很高的白瓷。白釉出現于北朝。北齊范粹墓出土的白瓷,是我國至今所見的最早的白瓷。
1、甜白釉。甜白是永樂窯創燒的一種白釉。由于永樂白白瓷制品中許多都薄到半脫胎的程度,能夠光照見影。在釉暗花刻紋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溫潤如玉的白釉,便給人以一種甜的感受,故名甜白。景德鎮甜白釉的燒制成功,為明代彩瓷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明清時代的斗彩、五彩、粉彩,只有在白瓷取得高度成就的基礎上,才能顯示出它的鮮艷色彩來。甜白釉在清代還有燒造。康熙甜白釉有奶粉般的色澤,白而瑩潤,無紋片,也稱奶白。
2、卵白釉:瓷器釉色名。元代景德鎮湖田窯產白釉印花瓷器(即樞府器),釉呈失透狀,色白微青,似鵝卵色澤,故名。卵白釉含鈣量低,但鉀、鈉成分增多,故粘度大,燒成范圍較寬。早期器物由于釉中含鐵量稍高,色微閃青;晚期隨著釉中含鐵量減少,色趨于純正。
3、青白釉:介于青白二色之間的一種釉色,由含鐵量低于1%的釉料在1200攝氏度高溫還原焰中燒制而成,白度達70%,特點是白中閃青,宛如青白玉,瑩潤透亮,光照見影,故稱青白釉,又稱影青釉。
青白釉始見于北宋初期,宋、元兩代在南方極為流行,以景德鎮窯制品最為著名。南宋時,以景德鎮為中心形成了南方青白瓷系,除景德鎮外,安徽、福建、湖北等地的南方各窯也均有燒造。元代青白釉不及宋瓷清澈透亮,青色略深,形成明顯的時代風格。明永樂青白釉與宋、元作品有明顯的區別,此時的釉面肥潤,并有較大的氣泡分布于釉中。此外,永樂青白釉器物的胎體玲瓏,透影性強,由于釉面玻璃質強,因此在已刻劃的紋飾輪廓線內外形成積釉現象,將紋飾襯托得格外秀美清晰。
4、象牙白。即明代德化窯的純白釉。因釉中三氧化二鐵含量特別低,而氧化鉀的含量不特別高,再加上燒成時采用中性氣氛,所以釉色特別純凈。從外觀上看色澤光潤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隱現粉紅或乳白,因此有豬油白、象牙白之稱。歐洲人又稱這種釉色為鵝絨白、中國白。
(二)顏色釉
在釉中加上某種氧化金屬,焙燒后,就會顯現某種固有色澤,故稱顏色釉。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為著色劑,在一定溫度與氣氛中燒成,會呈現不同色澤的釉,成為顏色釉。
它有三種劃分方法:一是按燒成溫度分類,分高溫顏色釉(1300度左右)、中溫顏色釉(1200度左右)和低溫顏色釉(1000度左右),若以1250度為界,分為高、低兩種。二是按燒成后的火焰性質分為氧化焰顏色釉、還原焰顏色釉兩種。三是按燒成后外觀特征分類,可分為單色釉、復色釉(花釉)、裂紋釉、無光釉、結晶釉等。
傳統顏色釉有:以鐵為著色劑的青釉;以銅為著色劑的紅釉;以鈷為著色劑的藍釉。
歷史上,許多時代都有顏色釉的杰出代表作,如宋代的青釉和鈞紅,明代的霽紅,清代的郎窯紅、烏金釉、茶葉末等。
顏色釉與普通色釉的不同在于顏色釉的特殊燒制工藝和配方。顏色釉的釉面,必須經過125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煅燒,才能顯現出它光若流油,色若虹霞,紋若流云飛瀑的獨特魅力。
顏色釉五彩繽紛種類繁多。青色的如:豆青、影青、粉青、龍泉天青等;紅紫色的如:祭紅、郎窯紅、均紅、玫瑰紫、美人醉、釉里紅、火炎紅等。黃色的如:鈦黃、象牙黃、蟮魚黃、粉黃等。綠色的如:翠綠、孔雀綠、金星綠、哥綠等;黑色的如:烏金、鐵銹花、無光黑。
其他還有結晶釉、窯變花釉、茶葉末、鈦花釉、裂紋釉、唐三彩、龍泉釉、蠟光釉、金砂釉、變色釉、三樣開泰、霽藍釉等。
另外還有低溫顏色釉如:西洋紅、胭脂紅、孩兒面、粉紅、辣椒紅;鸚哥綠、蘋果綠、淺綠、魚子綠、瓜皮綠、爐均翠苦綠、澆綠;正黃、澆黃、淡黃、魚子古銅、黑地澆紫等。
1、青釉:中國瓷器著名傳統顏色釉。亦稱青瓷釉。古代南方青釉,是瓷器最早的顏色釉。所謂青釉,顏色并不是純粹的青,有:月白、天青、粉青、梅子青、豆青、豆綠、翠青等,但多少總能泛出一點青綠色。同時,古人往往將青、綠、藍三種顏色,一統稱為青色,例如許之衡《飲流齋說瓷》稱:古瓷尚青,凡綠也、藍也,皆以青括之。劉子芬《竹園陶說》中也說:青色一種,常與藍色相混。雨過天晴,鈞窯、元窯之青,皆近藍色。惟千峰翠色、梅子青、豆青、乃為純青耳。天色本藍,有時為青。
歷代青釉皆以含鐵化合物為著色劑,還原焰燒成。釉內含鐵量的多少,對呈色有很大關系。古代越窯、婺州窯青瓷釉含鐵量在23%,釉色較深,呈豆青色;唐甌窯青瓷釉含鐵量在1.54%,呈淡青色。此外,胎體的色調對釉層的呈色也起一定作用。
豆青。豆青起源于宋代的龍泉窯。本來東青、豆青都屬于一類,以后才各具特色。明以前微近黃色,到清代就純近綠色。其釉色為青中泛黃,釉面光澤比粉青、梅子青弱。明代豆青色釉燒制水平趨于平穩,基本色調仍以青中閃黃為主,而青色比以前淡雅。清代豆青釉淡雅柔和,色淺者淡若湖水,色深者綠中泛黃,釉面凝厚。清代燒造豆青釉的同時,還在釉上施以各種色彩入窯二次燒造,淡雅的釉色襯托下的色彩,更加艷麗嫵媚。清代中期以后,豆青色釉還有的在素胎上勾勒出紋飾輪廓線,施以豆青釉,然后入窯燒造成凸起的紋飾。豆青釉透明度不及白釉,故豆青釉青花的效果也不及豆青釉釉上彩。
冬青釉:瓷器釉色名。青釉的一種。明永樂時所創。色澤較重,有宋元龍泉釉的效果,故又稱仿龍泉釉。釉色青中閃綠,蒼翠欲滴;釉質肥厚,多小氣泡及垂流現象;釉層均勻,釉面玻璃質強。宣德冬青釉,釉色有深有淺,深者青翠,淺者如新鮮青豆色;釉面無桔皮紋,釉質瑩潤無氣泡;嘉靖冬青釉,色介于豆青和粉青釉之間,釉面肥厚,光亮潔凈;清代冬青釉以康熙朝為佳,色比豆青淺,釉薄而堅,肥潤無開片,器里器外均為一色冬青釉。
青花釉:景德鎮傳統釉之一,古代青花釉以釉果和釉灰制成。色彩以白色為主,在光線好的情況下可見青綠色{白里泛青},有較好的透明度。現代的青花釉以長石為基礎(長石、石英、滑石、高嶺土等)和少量氧化鈣按一定比例配合。青花釉是青花陶瓷生產中的主要用釉。
我國歷代的青釉都以鐵為主要著色元素,以氧化鈣為主要助熔劑,加了氧化鐵的色釉,在氧化焰里燒成黃色,經過還原焰才成為青色。另一方面,釉內氧化鐵含量的多少,對釉的成色有很大關系。如古代的越窯、婺州窯青瓷油料中鐵的含量在,釉色較深,呈豆青色或艾色;唐代甌窯青瓷釉的氧化鐵含量為釉作淡青色;德青窯用含鐵量很高的紫金土來配制黑釉,使釉內含鐵量高達,因此色黑如漆。
縹色。縹原為一種淡青色的帛。所謂縹色,就是指青瓷的如縹的釉色。甌瓷的釉色就是縹色。其色淡青,在淡灰綠色中,青的成分較多。但由于火候不一,釉色也不太一致,有深灰綠,青綠,黃綠,甚至還有灰色和帶煙燜暗紅色。釉質分兩種:一為透明玻璃釉,釉質較肥厚,多開片;一為不甚透明玻璃釉,經還原焰燒成。
秘色。據《高齋漫錄》記載,秘色瓷器,世言錢氏有國日,越州燒造,為供奉物,臣庶不得用,故曰秘色。后來的文獻都附和此說。實際上,秘色是青釉色調的一種,色泛灰藍,釉面無光。秘色也并非始于錢氏,唐代已有,盛于五代,衰于南宋,元明時中斷。宋時的余姚上林湖燒秘色瓷器,這時的釉色不再是那種青中微微閃黃的不成熟的還原色調,而是一泓清水般的湖綠色。因此國外也有將秘色稱為翡色。
粉青。粉青為石灰堿釉的一種。它以鐵的氧化物為主要呈色劑,還有少量的錳或鈦。粉青的作法是生坯掛釉,釉厚12.5厘米。入窯后經高溫還原焰燒成,釉色青綠淡雅,有如青玉一樣的藝術效果。粉青釉為南宋龍泉窯首創。宋代官窯和以后的景德鎮都有成功的粉青產品。
天青。據說五代后周柴世宗時,朝廷官史請示燒造御用瓷器的造型和設色,柴世宗答以雨過天青云破處,者般顏色作將采。根據這一顏色創造出來的釉色叫雨過天青色,即是天青釉。有關文獻中提到汝窯的釉色也叫天青。就藏品來看。天青釉發展到清初巳達頂點。康熙時期的官窯產品,天青釉略帶藍色,釉薄而堅,瑩潤光潔,無開片,民窯的青色較深,釉層較厚。到雍正時,釉色幽淡雋永,更是引入入勝,但到乾隆以后,由于青料質劣,釉色陰沉,被稱為鬼臉藍。
天青釉:瓷器釉色名。又名雨過天青,是一種幽淡雋永的高溫蘭色釉,我國古代陶書描寫的青如天,明如鏡,正是這種釉色特點的形容。有鈞窯天青,始于宋,呈淡藍色,釉層厚而不透明,以鐵的化合物為著色劑。另有宋汝窯天青,是一種淡淡的天青色,色調較穩定,多數釉面無光澤。還有景德鎮窯天青,始于清康熙,呈淡灰藍色,釉薄而堅,瑩潤光潔,以鈷的化合物為著色劑。
天青釉在宋代的名窯中就開始出現,嗣后各代都有仿制,新中國成立以來,這一優美的傳統色釉大放異彩,除裝飾陳設瓷以外,還廣泛地用它裝飾茶具,餐具,酒具,糖缸等日用瓷,受到廣大工農兵的一致稱贊。天青釉是以鈷為著色,以釉果,長石作釉料,并以鈣,鎂質原料作溶劑,釉料應球磨至細。生坯施釉,一般多采用噴釉或浸釉與噴釉相結各的施釉方法,在1280~1300℃窯溫下燒成,氣氛以還原焰為主。
景德鎮的天青釉直接仿自汝窯。明代御廠由宮內發真汝器作樣,作出來的叫做雨過天青,這是官窯,同時民窯也仿作。《景德鎮陶錄》說:鎮陶官在大器等戶,多仿放汝窯釉色,其色佳,并以雨過天青呼之。《景德鎮陶錄》曾對景德鎮的天青特點做了說明:汝窯瓷色,鎮廠所仿者色青而帶藍光,非青碧之影青也。《肆考》謂汝窯瓷色如哥而深,則誤認青為碧解矣。不知汝瓷所謂淡青色,實今之好月藍色。天青釉又名雨過天青,是一種幽淡雋永的高溫藍色釉,有青如天,明如鏡釉色特點。天青系以鈷為著色劑,其色調是一種很淡的藍灰色,實際上應該列入藍釉系統。天青釉的制作簡單,燒成穩定,僅在基礎白釉中加放少量含鈷原料。
天青釉之名出自五代后周柴世宗批語:雨過天青云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根據周世宗的要求是要把瓷器燒成雨后青天的顏色,因而天青釉本是柴窯的釉色。不過到目前為止,尚未找到柴窯窯址。
從傳世作品看,宋代汝窯制品即是天青釉,鈞窯產品中也有一類天青釉,天青釉的基本色調是淡藍而帶灰色,宋代主要是鐵的呈色。
清代景德鎮仿汝窯燒制天青釉,制品以康、雍、乾三朝為佳,它采用鈷作著色劑,因而釉色更偏藍色。
2、藍釉:瓷器釉色名。傳統藍釉,以天然鈷土礦為著色劑,除含氧化鈷外,還含有氧化鐵和氧化錳。藍釉最早見于唐三彩中。但這時還是低溫藍釉,只有綺麗之感,缺乏沉著色調。高溫藍釉的出現是在元代。入明以后,特別是在宣德時,藍釉器物多而質美,被推為宣德瓷器的上品。至清康熙時,更出現灑藍釉、天藍等多種新品種。
孔雀藍。一般藍釉是高溫燒成,所以釉面不易脫落。孔雀藍釉則常于制好的素坯上直接掛釉,或于白釉器上掛釉燒制,為低溫釉。在素坯上直接掛釉的,釉層極易開片剝落。孔雀藍釉器物中,多為不同規格的大盤類,小件器較少。另有類似弘治犧尊的雙耳罐,為嘉靖官窯的祭器。器型較弘治是略矮,滿施孔雀藍釉,色呈艷麗,但欠勻凈。
霽藍。霽藍又叫積藍、祭藍,其特點是色澤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調濃淡均勻,呈色亦比較穩定。霽藍釉盛于明代宣德朝,《南窯筆記》中把它和霽紅、甜白相提并論,推為宣德瓷器的上品。霽藍器物除了單色釉外,往往用金彩來裝飾,還有刻、印暗花的。宣德時的產品以暗花為多。清康熙時的霽藍亦頗有成就,其薄釉者無開片,釉色較昏暗。
天藍。天藍是高溫顏色釉。它是從天青釉演變而來,創燒于康熙時。釉色淺而發藍,瑩潔淡雅,象蔚藍的天空,故名天藍。其含鈷量在2%以下,釉里的銅、鐵、鈦等金屬元素均起呈色劑的作用;呈色穩定,幽倩美觀,可與豇豆紅媲美。天藍釉器物的種類,康熙時均屬小件文房用具,至雍正、乾隆兩朝才見瓶、罐等器型,大部分是官窯產品。雍正時的天藍十方六大碗頗具特色,每方繪紫色葡萄一串,還有繪蝙蝠的,繪法裝飾仿洋瓷,均為一火燒成。
孔雀藍釉:又稱法藍,瓷器釉色名。是以銅元素為著色劑,燒制后呈現亮藍色調的低溫彩釉。一般藍釉是高溫燒成,釉面不易脫落。孔雀藍釉則是低溫釉。生坯掛釉,或于白釉器上二次掛釉燒制。生坯掛釉者,釉層極易開片剝落。由于部分器物發色偏綠,因此也有人為其命名孔雀綠(或法翠)。坦言講,不論前者還是后者都是人們根據該類色釉的日常視覺發色不同而進一步劃分所得,統稱時可用翠藍一詞。限于翠藍不太為人熟知,筆者在本文中就使用孔雀藍統稱該類色釉。
孔雀藍在制作初期種類并不豐富,隨著它的呈色、胎釉結合等諸多特性慢慢被人掌握,在陶瓷界的應用也漸趨廣泛。根據制作品種,我們可以大致將其分為三類:孔雀藍單色釉、孔雀藍青花、與孔雀藍有關的混和彩瓷(包括素三彩、五彩等)。
孔雀藍單色釉。相對后兩者,孔雀藍單色釉的制作方法比較簡單,特別是早期精美程度不嚴格的陶類制品可以直接在坯上施孔雀藍釉一次性燒成。對后來制作精美、要求嚴格的官窯瓷則要先高溫燒制素胎,然后罩低溫孔雀藍釉二次入窯方能成器。可能有時感覺發色單調,制作者還會使用暗刻花紋、釉面施金彩等方法進行點綴性裝飾。
孔雀藍青花。孔雀藍青花是低溫孔雀藍與釉下青花的結合體,在繪制好的鈷料表面覆蓋低溫孔雀藍釉燒制。元代之前制作者沒有掌握好燒造技術,產品普遍為孔雀藍黑花,直到明宣德時期才在官窯體制下取得歷史性突破,制作出名副其實的青花。由于該類器物涉及到使用鈷料繪畫,因此制作工藝較單色釉復雜,難度與藝術造詣都非前者可比。
與孔雀藍有關的混和彩瓷。在單色釉、釉下青花燒制獲得穩步進展之后,御廠工匠還嘗試把孔雀藍與黃、褐等低溫彩釉結合,共同裝飾素三彩瓷,甚至作為低溫釉上彩運用到五彩器中,填補了當時的藍釉上彩空白。
3、黃釉:瓷器釉色名。傳統黃釉有兩種:一,以三價鐵離子著色的石灰釉,屬高溫釉;二,以含鐵的天然礦物為著色劑,但基礎釉是鉛釉,屬低溫黃釉。明、清黃釉都是以鐵為著色劑的鐵黃,用氧化焰低溫燒成,色黃潤光滑,釉面晶瑩透澈。黃釉器制作方法有二:一是燒成的白瓷釉面上涂以含鐵色料,再低溫燒成;二是在素燒過的澀胎上直接施黃釉,但釉色不及前者潔潤。
黃釉最早出現于唐代,當時安徽淮南壽州窯、河南密縣窯等都燒黃釉。但正色黃釉,還是汝窯的高溫黃釉茶葉末釉。明代的黃釉有新的發展,洪武時的老僧衣即茶葉末的衍化;始于宣德的澆黃,更是明代杰出的黃釉;嘉靖以后,又有魚子黃、雞油黃等。入清后有康熙的淡黃,以及其后的菜尾、鼻煙、金醬等。
茶葉末:茶葉末是我國古代鐵結晶釉中重要的品種之一,屬高溫黃釉,經高溫還原焰燒成。釉呈失透的黃綠色,在暗綠的底色上閃出猶如茶葉細末的黃褐色細點,古樸清麗,耐人尋味。江蘇省揚州市曾出土多件唐代茶葉末釉器宋、明的產品亦屢有發現。清代前期的官窯,有意仿造明以前的茶葉末釉。從傳世實物看,以雍正、乾隆時期的產品為多,并以乾隆時的燒制最為成功。茶葉末釉中綠者稱茶,黃者稱末。雍正時是有茶無末,乾隆時則茶末兼有。釉色偏綠者居多,有的上掛古銅銹色。因具有青銅器的沉著色調,常被用來仿古銅器,所以又叫古銅彩。
蛋黃:蛋黃釉出現于清康熙年間,因色如雞蛋黃而得名。與蜜臘色、澆黃的釉色相比,顯得淡而簿,滋潤無紋片。康熙時釉黃微重,釉層透明。到乾隆時,因釉中摻有玻璃白,使釉汁混而不透,呈色嫩淡。多用于一色釉器。
鱔魚黃:鱔魚黃為結晶釉的一種。配釉時用長石少許,并加少量的鎂,經1300攝氏度左右的高溫氧化焰燒成。釉色黃潤,帶黑色或黑褐色斑點,象鱔魚的皮色,故名鱔魚黃。明代就有鱔魚黃的名稱,《陶雅》說鱔魚皮以成化仿宋者為上,說明宋已有之。清代前期的官窯也有意仿造,康熙時藏窯有蛇皮綠、鱔魚黃等品種。
4、黑釉:古代瓷器釉色之一,釉面呈黑色或黑褐色。黑釉主要呈色劑為氧化鐵及少量或微量的錳、鈷、銅、鉻等氧化著色劑。通常所見的赤褐色或暗褐色瓷器,釉料中氧化鐵比例為8%左右,如將釉層加厚到1。5毫米時,燒成的釉色即呈純黑。以鐵為呈色劑,涂層厚約1。5毫米,經氧化焰焙燒,呈純黑色。
黑釉釉料為石灰釉和石灰堿釉兩大類。據有關資料記載,我國至遲在東漢時就能燒制黑釉,東晉至南朝初的德清窯,用含鐵6%8%的紫金土配制黑釉,釉面光澤,色黑如漆。東漢、東晉等早期黑釉屬石灰釉唐代以后,基本上都改用石灰堿釉。
石灰釉:景德鎮傳統制瓷工藝所采用的釉料基本上可歸于一類,即以氧化鈣作助熔劑的石灰釉。有人按氧化鈣含量百分比的高低又細分成石灰釉或石灰堿釉。我認為這些不同的稱謂實際上是一樣的,主要以石灰作二氧化硅的助熔劑。
無灰不成釉,元人蔣祈在其《陶記》中記載制之之法則石堊煉成雜以搓葉木柿火而毀之;清人朱琰在《陶說》中記載:釉無灰不成。灰出樂平縣,在景德鎮東南70公里,以青白石與鳳尾草制煉,用水淘細而成。上面兩處提到的石堊和青白石就是石灰石,古代景德鎮制瓷工匠就是通過煅燒石灰石、消解、煨燒、淘洗這么一個過程,將鈣的氧化物引入到瓷釉當中,主要是以碳酸鈣和少量磷酸鈣形式存在作為二氧化硅助熔劑。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稱傳統釉料為石灰釉的原因。
釉灰的制作首先是開采石灰石,鍛燒成生石灰(氧化鈣),自然或人工加水消解變成熟石灰(氫氧化鈣),再與狼萁草疊加煨燒,利用煨燒狼萁草產生的二氧化碳把熟石灰變成碳酸鈣,基本是這么個過程。拿現代化工廠生產的輕質碳酸鈣也可以配釉,但比起古法來說,化工品成份單一得多,沒有古法制作的釉灰成分那么復雜。比如古法釉灰中還有少量的磷酸鈣成份,可以使釉面趨柔,對光線有散射作用,歷經歲月后古瓷容易出寶光。當然,寶光的機理還不止于此,不多說了。
二氧化硅是所有瓷釉的主要組分之一,而且往往是唯一的酸性基團(R02組),通過釉灰引入的鈣的氧化物及其它堿金屬氧化物則作為堿性基團存在,二氧化硅酸性基團與堿性基團的比例不會小于l:1,也不會大于3:1,古人手工操作釉料配置靠的是實踐經驗,有好有壞,沒有定式。古陶瓷的釉水即便是一個時代的也充滿變化,表現各異,如俗稱的水眼、棱眼、橘皮、唾沫星等等,但機理相同。
吾華之瓷上矣,而今不古若者其原因甚繁復矣。古代陶瓷具備礦物質的光潔晶瑩,有白里泛青的玉質效果,這不光和釉料配方有關系,同樣和柴窯有關系,和燒成制度有關系,要仿古瓷的釉面效果必須按古法來,少了程序則不行。傳統石灰釉由于始熔點低,對燒造氣氛要求嚴格,只適于柴窯燒造,燃料結構的改變會影響其燒成質量,煤窯、氣窯、重油窯、電窯等等燒石灰釉極容易出現煙熏發黃等釉面缺陷。現代大部分仿古瓷的釉面泛青是人工調色的,與火燒出來的區別很大。由于燃料結構的改進,現在所使用的釉水已經不是傳統的石灰釉了,更多地是通過滑石引入氧化鎂堿性金屬或添加氧化鋅等現代化工元素來配制釉料的堿性基團,這點我在5311釉一文中做過介紹。
知道了傳統釉料的石灰釉特征加上多上手看實物,我們就可以增加目測判斷古陶瓷真偽的能力。總的來說傳統石灰釉的特點是彈性好,釉面光澤柔和,不刺眼,白度可能不一,釉層組分是散疑的聚集體并有密實的沉淀體積,給人的感覺更象是一種膏體而不是玻璃體。人工調色發青長著硬硬一層玻璃皮膚的仿古瓷是可以輕易識別出來的,對景德鎮人來說一點也不難,收藏家也不應該搞混。
傳統手工藝有很多優勢,其中有很多秘不示人的絕技,尿漚、頭灰、二灰的調配等等方法對瓷器制作質量有較大的影響。盡管古人沒有那么豐富的化學知識,但他們長期實踐得出的經驗至今仍然是一筆寶貴財富,需要后人去學習認識,繼承和發揚。
灰釉:景德鎮傳統制瓷工藝所采用的釉料基本上可歸于釉灰和釉果配出的釉,即以氧化鈣作助熔劑的石灰釉{也叫灰釉},灰釉的制作首先是開采石灰石,鍛燒成生石灰(氧化鈣),自然或人工加水消解變成熟石灰(氫氧化鈣),再與狼尾巴草疊加煨燒,利用煨燒狼尾巴草產生的二氧化碳把熟石灰變成碳酸鈣,灰釉{又分為:頭灰,二灰}為配制傳統石灰釉的主要原料,按照釉灰8%--25%,釉果75%--92%,視釉果的用量由多到少,透明程度逐漸增加。
現代的灰釉是在長石釉的基礎上加碳酸鈣和少量工業用氧化鐵{釉料的色彩有鐵紅色和鐵黃色}制成。
就黑釉的品種而論,可以分為一般黑釉與花色黑釉兩大類。油滴、兔毫、玳瑁、麻醬釉等,即屬花色黑釉。黑釉瓷器出現于東漢中、晚期,但當時的釉色為深褐綠色乃至黑色,釉層也薄厚不均,常有蠟淚痕,并在器表的底凹處聚集著很厚的釉層。早期燒制黑釉最成功的首推東晉時期浙江德清窯,所燒黑釉釉面滋潤、光亮,色黑如漆,可與漆器媲美。唐代黑釉較為盛行,宋代則是黑釉的高峰時期。明、清時期御器廠所燒黑釉器做工精細,多在純凈的黑釉上施以各種低溫色彩,黑釉則成為各種美麗顏色的襯托。
5、紅釉:紅釉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北宋初年,但真正純正、穩定的紅釉是明初創燒的鮮紅;到嘉靖時,又創燒了以鐵為呈色劑的礬紅。鮮紅為高溫色釉,礬紅為低溫色釉。紅釉的種類很多,除鮮紅外,由已濃淡而嚴變為各種不同的品種。深者有寶石紅,朱紅、雞血紅、積紅、抹紅等。抹紅帶黃色的又叫杏子衫,微黃的又叫珊瑚釉,此外還有桔紅和棗紅。淡的一般稱粉紅,帶灰色的叫豇豆紅,灰而又暗的叫乳鼠皮;胭脂紅也是粉紅的一種。粉紅中最艷麗的叫作美人醉。
礬紅:礬紅是一種以氧化鐵為著色劑,在氧化氣氛中燒制而成的低溫紅釉。它的色澤往往帶有一種如橙子般的紅色。礬紅創燒于明嘉靖間。到清康熙時,礬紅有了很大的進步,色澤鮮艷,華麗凝重。一般用于五彩、斗彩繪制紋飾,無一色釉器。嘉慶以后,礬紅色澤均不甚佳,僅光緒時稍有起色。
胭脂水:胭脂水也稱金紅,清康熙年間從西方引進的一種紅粉低溫釉。它是在燒成的薄胎白瓷上,施以含金萬分之一、二的釉料,于彩爐中烘烤而成。釉汁細膩,光潤勻凈,色如胭脂,故名胭脂水。胭脂水釉的器物,都為官窯產品。它始于康熙,精于永正、乾隆之間。
珊瑚紅:珊瑚紅也是一種低溫鐵紅釉,始于康熙,盛于雍、乾兩朝。它是將紅釉吹在白釉之上,燒成后釉色均勻、光潤,能與天然珊瑚媲美,故名珊瑚紅。雍正時釉色閃黃,乾隆時則顏色深而釉層厚。在康、雍兩朝,珊瑚紅曾用作底色,上面繪以五彩或粉彩,器物的造型、制作、彩繪都極為精細。乾隆時多在珊瑚紅上描金,或用它來裝飾器耳。但仍以珊瑚紅器物為貴。
霽紅:亦稱鮮紅釉、霽紅釉、寶石紅釉、積紅釉、醉紅釉。釉色似初凝的雞血,深沉安定,瑩潤均勻,釉中無龜裂紋理。祭紅釉瓷器為景德鎮所創制,是明宣德時創燒的著名銅紅釉品種,因祭紅器作祭祀郊壇之用,故名。釉色深沉,釉面光潤,不甚透明,不流釉,不脫口,不開片。用普通制釉原料,加入釉灰、氧化錫,氧化銅含量少于1%,生坯掛釉,高溫還原燒成。它是一種純粹的深紅釉,霽紅的特點是釉汁凝厚;釉面密布細小的棕眼,如同桔皮。色調深紅,似暴風雨后晴空中的紅霞,所以得到了霽紅這一得意的名稱。霽紅釉盛于康、雍、乾三代。康熙霽紅用料較粗;色澤厚重,釉色不甚均勻,紅色作滲透狀;釉邊不齊。到雍、乾時,呈色穩定,紅中帶黑,釉面有桔皮紋和棕眼;邊釉整齊,紅色無顯著滲透狀。
古代,人們在配制祭紅釉料時,往往將黃金、珊瑚、瑪瑙、玉石等珍貴之物摻入釉料中,真可謂不惜工本。即使這樣,也往往燒制不出好的成品。由于祭紅釉瓷器歷來難燒,因此它比其它色釉更為名貴。
寶石紅釉:瓷器釉色名。亦稱鮮紅釉、霽紅釉、祭紅釉、積紅釉、醉紅釉。是明宣德時創燒的著名銅紅釉品種,因祭紅器作祭祀郊壇之用,故名。釉色深沉,釉面光潤,不甚透明,不流釉,不脫口,不開片。用普通制釉原料,加入釉灰、氧化錫,氧化銅含量少于1%,生坯掛釉,高溫還原燒成。
金紅釉:一種低溫顏色釉。亦稱金紅釉。以黃金為著色劑(0.50.6%),釉汁細膩,光潤勻凈,色如胭脂,故名。在薄胎制品上,內施白釉,外施胭脂水,紅白相映,瑰麗非凡。金的呈色屬于膠體著色,膠體粒子大小與呈色關系密切,必須嚴格控制燒成溫度。胭脂水均為官窯產品。
鈞紅:宋代的鈞窯利用銅的氧化物為著色劑,在還原氣氛中燒成的銅紅釉,成為鈞紅。鈞紅是最早的紅釉,當時的釉料配置不夠精細、準確,除了銅以外,還混雜著其他金屬氧化物。因此鈞紅釉具有紅里泛紫的色調,近乎玫瑰花、海棠花的紫紅色,所以又稱為玫瑰紫和海棠紅。鈞紅制品中,還常出現紅、蘭、紫三色互相交錯、如火如霞的絢麗畫面。鈞紅釉的創制,為陶瓷的裝飾工藝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明代的寶石紅、霽紅,清代的郎窯紅、桃花片及一些窯變釉的出現,都與鈞紅有關。
豇豆紅:豇豆紅是一種呈色多變的高溫顏色釉,是清康熙時的銅紅。釉中名貴品種之一。釉色淺紅,釉面多綠苔點。這種綠色苔點本是燒成技術上的缺陷,但在渾然一體的淡紅中,摻雜點點綠斑,反而顯得幽雅清淡,柔和悅目,給人美感,引人遐思。由于銅在各部分的密度不同,燒成后呈色各異:有的在勻凈的粉紅色中泛著深紅斑點,或者紅點密集成片,有的則在淺紅色中映而疏露著綠斑或色暈。因此有綠如春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時之美譽。
抹紅:抹紅亦屬低溫紅釉,為珊瑚紅的一種。它不是采用吹釉法上釉,而是刷抹釉,故稱抹紅。抹紅釉層不均勻,并有刷痕,并色澤顯得清麗溫潤。抹紅出現于明代,而以清康熙時的成就最為突出。
釉紅:釉紅是以氧化代替鈷料,做法與青花屬釉下彩繪,由於還原成雪紅色,釉透紅,故名釉紅,元代繼鈞窯之後所出現的另一種紅色表現方法,燒成不易,是燒制瓷器較難的一種,往往呈灰紅色或暗褐色,相當不穩定,產量不多,傳世更少。
6、紫釉:瓷器釉色名。明代景德鎮窯所創。錳為主要著色劑,鐵和鈷起調色作用。明法華器紫釉,清康熙、雍正、乾隆時紫釉,均以錳為著色劑。《南窯筆記》:鉛粉、石末,入青料則成紫色。現代景德鎮紫釉中的錳,是用一種稱為叫珠的鈷土礦引入的(叫珠產于江西贛州,含錳量高達20%以上)。紫釉亦稱茄皮紫,根據呈色深淺又有淡茄、深茄之別。
7、紫金釉:瓷器釉色名。亦稱醬色釉。一種以鐵為著色劑的高溫釉,釉料中氧化鐵和氧化亞鐵的總量達5%以上。始于宋,宣德紫金釉釉面肥厚、光潔瑩潤,并有桔皮紋;嘉靖紫金釉色澤較淺,釉面有的光亮,有的晦暗。清順治、康熙、乾隆時紫金釉較為流行,康熙時釉色黃褐,多用于器物口部邊沿;乾隆時在醬色地上抹金并加以描金的仿古銅彩器,是當時制瓷工藝中的特殊品種。
醬釉:醬釉也稱為柿色釉、紫金釉,它是以氧化鐵為著色劑的高溫釉。醬釉宋代已經開始流行,明初至清,歷代都有此品種。明宣德傳世品僅見盤碗兩種造型。其器內及底施白釉,外壁施醬釉,有青花款和刻暗款兩種。嘉靖時有深醬色描金彩壺一種。萬歷時流行醬釉描凸白色花紋的,爐瓶多見。清康熙雍正時多以宣德為本,有的直書宣德款識。康熙以后有醬釉開光再飾青花的品種,比較新穎。
8、綠釉:綠釉含氧化銅的石灰釉,在還原氣氛中呈紅色,在氧化氣氛中則呈綠色。我國傳統的綠釉和綠彩都是以銅作著色劑,屬于銅綠釉。
我國在漢代就已用銅作著色劑燒鉛綠釉,宋時瓷器上的綠釉已較普遍。但是,在明代孔雀綠燒成熟以前,所有的綠釉都呈深暗青綠色,沒有達到亮翠的程度。所以,成功的綠釉都是明清時期的產品。如高溫綠釉中的郎窯綠,蘋果綠,低溫綠釉中的孔雀綠、瓜皮綠和秋葵綠等等。
孔雀綠。孔雀綠亦稱法翠,也叫翡翠釉或吉翠釉。釉色有深淺二種;深者色蔥翠,釉內有細碎片紋,而且襯有醬白釉底,釉色鮮明艷麗;前者主要在彩釉中配合使用,如茄皮紫等釉器,常加上孔雀綠。若將孔雀綠敷蓋于青花上,則青花色調變黑,頗有宋代磁州窯孔雀綠黑花的效果。
孔雀綠是一種以銅為著色劑的低溫色釉,宋、元時期的民窯創燒,最早見于宋代磁州窯。明成化時,景德鎮開始在瓷器上摩燒單一的孔雀綠釉。其燒造方法有兩種:一是以素胎直接掛釉燒制,釉面易開片剝落;一是在白釉器上罩釉燒成,釉面剝落者少。
松石綠。松石綠又叫秋葵綠,是清雍正時期創燒的綠釉新品種。現代配方系用硫酸鋇、碳酸鈣、硼酸等配制而成。其呈色為淡黃色中微微發綠,與綠松石色澤相似,故名松石綠。
孔雀綠釉。瓷器釉色名亦稱法翠釉、翡翠釉、吉翠釉。一種以銅為著色劑的低溫色釉,起源于宋、元民窯,最早見于宋磁州窯。明成化時,景德鎮窯燒制成熟。孔雀綠釉,燒制方法有二:一是以素胎直接掛釉燒制,釉面易開片剝落;二是在白釉器上罩釉燒成,釉面剝落者少。孔雀綠釉色有深淺兩種:深者色蔥綠,釉色鮮明艷麗;淺者主要在彩釉中配合使用,如茄皮紫等釉器,常加上孔雀綠。若將孔雀綠敷蓋于青花上,則青花色調變黑。
翡翠釉:瓷器釉色名亦稱孔雀綠釉、翡翠釉、吉翠釉。一種以銅為著色劑的低溫色釉,起源于宋、元民窯,最早見于宋磁州窯。明成化時,景德鎮窯燒制成熟。孔雀綠釉,燒制方法有二:(一)以素胎直接掛釉燒制,釉面易開片剝落;(二)在白釉器上罩釉燒成,釉面剝落者少。孔雀綠釉色有深淺兩種:深者色蔥綠,釉色鮮明艷麗;淺者主要在彩釉中配合使用,如茄皮紫等釉器,常加上孔雀綠。若將孔雀綠敷蓋于青花上,則青花色調變黑。
(三)結晶釉
結晶釉:瓷器釉色名。釉燒后,在釉層中出現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晶體。這種以結晶為特征的釉稱結晶釉。釉的底色與晶花顏色不同者稱復色結晶釉。也可采用施底釉和面釉來制造復色。宋吉州窯、建安窯生產的天目釉,為古代著名結晶釉。
結晶釉成因是產品燒成過程中釉內的結晶物質熔融后處于飽和狀態,在緩冷過程中產生析晶,從而析出美麗花紋的結晶。此類釉具有獨特的藝術韻味,頗受人們喜愛與贊賞。
我國至宋代已經燒制出成熟的結晶釉品種,如兔毫、油滴等。最為著名的有建窯的兔毫、吉州窯的鷓鴣斑和河南的油滴等。清代的茶葉末、鐵銹花等品種也頗為精美。現代的結晶釉,許多地方亦有燒制,熔質有鐵、鋅、錳、鈦等;燒成溫度有高溫和低溫兩種;晶花有細晶和粗晶兩種。
天目釉:瓷器釉色名。指建安、吉州等地瓷器上的一種黑褐色或黑褐底色上呈現條狀或斑點花紋的色釉。據文獻記載,1213世紀日本僧人,從浙江天目山帶回黑釉瓷器,故名。天目釉品種繁多,名貴的有油滴、兔毫、星盞、黑定盞、鷓鴣斑、玳瑁、黃天目等。為宋代鐵黑結晶釉的通稱。
建窯以今天福建省建陽為代表,窯址在建陽水吉鎮,以產黑瓷而著稱。唐代始創燒,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為極盛時期,至清代而終。。建窯原是江南地區的民窯,北宋晚期由于斗茶的特殊需要,燒制了專供宮廷用的黑盞,部分茶盞底部刻印有供御或進字樣。這種瓷器在日本被稱為:天目釉。日本和韓國的茶道都非常重視此物。它的胎體厚實、堅致,色呈淺黑或紫黑,器型以碗、盞為主。
兔毫釉:瓷器釉色名。黑釉名貴品種。結晶釉的一種。亦稱玉毫釉、異毫釉、兔毫斑釉、兔褐金絲釉等。以鐵作呈色劑,生坯掛釉。高溫焙燒時部分未熔化的鐵分離出來,密集結晶,于黑色中呈現兔毛一樣的絲紋。兔毫在宋初已出現,福建很多瓷窯都生產,以建安窯產品最著名。
蟹殼釉:瓷器釉色名。一種帶黃色的青釉,早期結晶釉之一。以鐵為呈色劑,釉色類似蟹殼色,故名。還原焰燒成。另外,清代乾隆時期的茶葉末釉,釉色偏綠,習慣上也稱蟹殼青。
(四)窯變釉
窯變釉:即器物在窯內燒成時,由于窯中含有多種呈色元素,經氧化或還原作用,出窯后呈現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由于其出現出于偶然,形態特別,人們又不知其原理,只知于窯內焙燒過程變化而得,故稱之為窯變,俗語有窯變無雙,謂其變化莫測,獨一無二。
窯變早在唐代以前的青釉瓷器上即偶有出現。最初,窯中出現窯變曾被視為不祥,尤其是官窯中出現窯變,往往被砸碎。久之,反而發現其形態極美,或如燦爛云霞,或如春花秋云,或如大海怒濤,或如萬馬奔騰,因而被視為藝術瓷釉為人們所欣賞。如宋代河南禹縣鈞窯生產的銅紅窯變,可謂變化莫測,鬼斧神工。清以前景德鎮窯偶爾燒制的窯變釉瓷多被搗毀,至清時則作為著名色釉而專門生產,據《南窯筆記》載,清代生產的窯變釉,雖入火使釉流淌,顏色變化任其自然,非有意預定為某種色澤,但已經能人為配置釉料,較好的控制火候,基本上掌握了窯變的規律。著名的如康熙朝創燒的豇豆紅、蘋果綠等品種。
鈞釉:瓷器著名顏色釉。窯變釉杰出代表,創燒于宋代的鈞窯。12501270℃高溫下還原焰燒成。其特點是在通體天藍色中,閃爍著紅色或紫色的斑塊。據分析,這是由于在連續的玻璃相介質中懸浮著無數圓球狀的小顆粒;這些小顆粒能散射短波光,使釉面里現美麗的藍色乳光;又由于釉料中還原銅的呈色作用,而現出紅紫色,與天藍色互相掩映,好似片彩霞。詩人曾用夕陽紫翠忽成嵐的詞句來贊美它的變化萬千,絢麗多姿的色彩。此外,鈞釉的釉汁很厚,釉泡較大,釉中有所謂蚯蚓走泥紋的曲折線,釉面開片大小不一。
爐鈞。爐鈞為景德鎮在清雍正年間仿鈞窯而燒出的一種低溫釉.燒制的方法是先以高溫燒成瓷胎,掛釉后在低溫爐中第二次燒成,故稱爐鈞。《南窯筆記》說:爐鈞一種,乃爐中所燒,顏色流淌中有紅點者為佳,青點次之。《景德鎮陶錄》亦載,爐鈞釉,色如東窯、宜興掛釉之間,而花紋流淌變化過之。爐鈞色調豐富,幾乎月白、蔥翠、鈞紅、朱砂紅等諸色皆備。由于使用了熔塊釉,所以光澤性強,外表華美、艷麗。但缺少高溫釉那種厚重、奔放感。雍正年間爐鈞的特點是:釉流動很快,流動處呈現紫紅,釉面常有桔皮紋似片狀,反光顯五色。乾隆時的窯變流動狀如雍正時流利,釉中窯變紋顏色泛藍。到嘉慶時流得更不暢,色藍。道光后不再是自然窯變,而是用紫筆畫上去的一個個比小米粒略大的圈圈。
蚯蚓走泥紋。蚯蚓走泥紋是鈞釉的特征之一,其釉層中,常有一條條曲折線,狀如蚯蚓走泥。這種紋是釉層在干燥時或者燒成初期發生干裂,后來在高溫階段又被粘度較低部分流入而填補裂縫所形成的。鈞釉的釉層特別厚,瓷胎在上釉前先經素燒,因而出現裂紋和縮釉等現象,釉面開片大小不一。
火焰紅。清雍正年間景德鎮燒出的一種仿鈞釉。仿鈞釉中的窯變花釉,是用多種不同色釉施于一器之上,經高溫焙燒后,呈現出火焰狀的色彩和圖案。火焰紅的出現,說明花釉的顏色發展到了十分豐富的程度。故宮博物院陶瓷展出的一件雍正窯變耳瓶,就是一件杰出的成功之作。釉里散著閃紅的紫斑。瓶頸至圈足,都是以火紅顏色為基本釉色,其間閃青、閃黃、青白、青藍等顏色呈針狀由上向下放射。整個瓶子就像燃燒得極為旺盛的火焰一樣瑰麗。
(五)裂紋釉
瓷器釉面布滿許多小裂紋,有疏有密,有粗有細,有長有短,有曲有直,形似龜裂、蟹爪或冰裂的紋路,稱為裂紋釉。本是制瓷工藝中的一種缺陷。以后利用來裝飾瓷器。哥窯即以此特點而著稱。紋路交錯成許多細眼狀的,稱魚子紋,紋路繁密,較為細碎的,稱百圾碎。
裂紋釉產生原因,在于釉的膨脹系數大于坯的膨脹系數,在加熱過程中,釉面產生較大的張應力,使釉面形成許多裂紋。一般分為填充型與覆蓋型兩大類型。前者是在已燒成的釉的裂紋中填充煤煙、墨汁等物質,使紋路呈現棕、褐、黑等色調。后者是先將制品施上底色釉,燒成后再在上面覆蓋顏色釉,經煅燒,覆蓋色釉呈現裂紋,露出底釉的顏色。
開裂的原因有兩種:一是成型時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響了分子的排列;二是坯、釉膨脹系數不同,焙燒后冷卻時釉層收縮率大。因此開裂原是瓷器燒制中的一個缺點;但人們掌握了開裂的規律而制出的開片釉(即裂紋釉),變成為瓷器的一種特殊裝飾了。宋代的汝、官、哥窯都油這種產品。開片又稱冰裂紋,按顏色分有鱔血、金絲鐵線、淺黃魚子紋,按形狀分有網形紋、梅花紋、細碎紋等。
百圾碎為冰裂紋的一種,即裂紋釉中紋路繁密,開片較為細碎者。這個名稱起于宋代之哥窯,景德鎮窯仿哥窯之后,即一直沿用。
(六)陶瓷釉
唐三彩,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黃、褐、綠為基本釉色,后來人們習慣地把這類陶器稱為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經過焙燒,便形成淺黃、赭黃、淺綠、深綠、天藍、褐紅、茄紫等多種色彩,但多以黃、褐、綠三色為主。唐三彩的色釉有濃淡變化、互相浸潤、斑駁淋漓的效果。在色彩的相互輝映中,顯出堂皇富麗的藝術魅力。唐三彩用于隨葬,做為明器,因為它的胎質松脆,防水性能差,實用性遠不如當時已經出現的青瓷和白瓷。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華,在初唐、盛唐時達到高峰。安史之亂以后,隨著唐王朝的逐步衰弱,由于瓷器的迅速發展,三彩器制作逐步衰退。后來又產生了遼三彩、金三彩、但在數量、質量以及藝術性方面,都遠不及唐三彩。
釉上彩,在燒好的素器上彩繪,再經低溫烘燒而成,因彩附于釉面上,故名。最早見于宋代。
釉下彩,于生坯上彩繪,后施釉高溫燒成,彩紋在釉下,永不脫落。最早見于唐代。
釉里紅,以氧化銅為色劑在胎上彩繪,施釉后高溫烘白底紅花,始于元代景德鎮.
斗彩,在坯體上以青花勾繪花紋輪廓線,施釉燒成后,于輪廓線內填以多種色彩,再經爐火二次燒成,畫面呈現釉下青花與釉上色彩比美相斗,故名。始于明成化年間。
開片,既冰裂紋,釉面裂紋型同冰裂。因胎,釉膨脹系數不同,過早出窯遇冷空氣產生,宋代哥窯以此為主要特征。
青花,釉下彩品種之一,以氧化鈷為色劑,在坯胎上作畫,罩以透明釉,經1300度高溫燒成,藍白相映,明清兩代主打瓷器。
(七)搪瓷釉
搪瓷釉:用于涂搪在金屬坯胎上、組成為堿-硼-硅酸鹽系的玻璃態物質。將搪瓷釉涂搪在金屬坯體上,經燒成后能同坯體牢固結合,對坯體具有保護作用和裝飾作用。
搪瓷釉的基本成分有下列5種。基體劑:占瓷釉總量的40~60%,是決定搪瓷釉主要性能的成分。有氧化硅、氧化鋯、氧化鈦等。助熔劑:促進搪瓷釉熔融,改善其工藝性能和物理化學性能。有氧化鈉、氧化鉀、氧化硼等。乳濁劑:賦予坯體以良好的遮蓋能力。有氧化鈦、氧化銻、氧化鋯、氧化鍶等。密著劑:使瓷釉同坯體牢固結合。有氧化鈷、氧化鎳、氧化銅、氧化銻、氧化鉬等。著色劑:賦予搪瓷釉以各種顏色,以達到彩飾效果的成分。有氧化鈷,呈鮮藍色;氧化銅,呈綠色或紅色;氧化鉻,呈深綠色;氧化鐵,呈赭紅色等。這類氧化物的用量一般為0。1~2。5%。
(八)現代瓷釉
長石釉:是現代陶瓷生產中最常用的難熔釉料,屬透明釉的一種。多用在瓷器、半瓷器和硬質精陶等制品上。主要以長石為主要熔劑,二氧化硅較多,而含金屬及堿土金屬氧化物較少。由石英、長石、大理石、高嶺土、粘土等組成。與石灰釉比較,高溫粘度大,成熟溫度范圍較寬;透明度較低并具有一定的乳濁性(泛白);膨脹系數較大,易產生裂釉。適用于日用瓷器、炻器和硬質精陶等產品。
四季釉:是福建省福鼎市的特產,又稱福鼎四季釉。一度成為福鼎代名詞,皮薄汁足香甜可口,而且這種四季釉只適合在福鼎種植,其他地方會水土不服哦。而且,四季釉有一個很大的象征,它的底部有一個硬幣大小的圓印。
通明釉:通過釉層可以看見釉下坯體的顏色以及各種雕刻和彩飾的釉。透明釉的種類較多,如日用瓷和衛生瓷上用的石灰釉、長石釉以及釉面磚上使用的鉛硼釉等。
烏金釉:瓷器釉色名。始于明代成化年間而以清康熙朝作品為代表。以后衍為古銅、墨褐和鐵棕等。料地有純黑與黑地彩兩種:純黑為一色;黑地彩即在黑地上施彩繪,以黃、綠和紫三色為多。系景德鎮瓷工利用含鐵量達13.4%的烏金土制釉而燒出的一種光潤透亮、色黑如漆的純正黑釉。烏金釉同一般黑釉的區別除鐵成份外,還含有錳、鈷等無素。清代御窯廠生產的烏金釉有黑地白花、黑地描金兩種。烏金釉質地細膩,凈亮如鏡的釉面,為黑釉瓷中難得的佳品。
烏釉:將谷殼和蚶殼灰的混合物,在1300℃左右高溫下燜燒45晝夜,經冷卻粉碎漂洗而制得粉狀物質,稱烏釉。化學成分以SiO2、CaO為主,并夾雜有少量的鉀、鈉化合物。廣東潮安楓溪瓷區采用的傳統石灰釉(又稱谷糠灰釉)是由烏釉和易熔瓷土的泥漿配成。
(九)其他釉
無光釉:呈絲光或玉石狀光澤而無強烈反射光的釉。施于藝術陶瓷上,可經獲得較佳的效果。哥窯的釉,就是無光釉,有米白、粉青、灰綠、奶酪黃等色。
無光釉可以用以下三中方法來制得:降低釉燒溫度或增加油料的Al2O3含量;用稀氫氟酸溶液輕度腐蝕表面;冷卻時,使透明釉析出微晶。這個方法比較方便,采用也較多。在含石灰石的無光釉中,生成的微晶主要是鈣長石或硅灰石,在加入鋇時,則為鋇長石。
無光釉的酸度系數應控制在1到1.25之間。
冷卻速度是制造無光釉的關鍵之一。一般采用緩慢冷卻,可以使釉析晶而無光。釉料中SiO2含量提高時,冷卻速度應減小。
絞胎釉:是一層胎泥,一層釉色,迭次相壓,卷成圓柱,然后取其斷面,制成器型焙燒而成的,呈現出樹木年輪似的紋樣,富有天然之美。另一種為貼面絞胎。這兩種絞胎釉均需在器物表面加施一層鉛玻璃透明釉,并一次燒成。
琉璃釉:低溫色釉之一,釉料以石英為主,鐵、鈷、錳為著色劑,以鉛為助熔劑。多為在燒好的素胎上施以琉璃釉,然后經低溫二次燒造而成,主要用于裝飾陶胎制品。釉色有黃、綠、藍、紫等多種。
琉璃釉始見于戰國的陶胎琉璃珠。隋、唐、遼時更為發展,隋、唐時期多用于裝飾建筑構件、冥器、供器等。明清時期繼續燒造琉璃釉,于皇家宮廷建筑、陵墓照壁、宗教廟宇、佛塔供器以及器具飾件上較為多見。
鉛釉:是用氧化鉛作助熔劑,燒成溫度在1000℃以下,上在已燒成的瓷器上,入爐二次燒成的顏色釉。《南窯筆記》稱其為爐內顏色。發明比青釉晚,但在漢代已較普遍。低溫色釉釉面光澤強、表面平整光滑,釉層清澈透明;色彩豐富,傳統品種有胭脂紅、孔雀綠、象牙黃、魚子黃、寶石藍、葡萄紫等。缺點是硬度較低,易出現劃痕,化學穩定性也較差。
有顏色的茶器,是上了顏色釉,顏色釉是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為著色劑,一般是氧化鐵、氧化銅、氧化鈷。氧化鐵是無機顏料,用于藥品著色、食用紅色素,也有用于工業涂料等;氧化銅主要用于制人造絲、陶瓷、釉及搪瓷、電池、石油脫硫劑、殺蟲劑,也供制氫、催化劑、綠色玻璃等;氧化鈷通常作為生產硬質合金、超耐熱合金、絕緣材料和磁性材料的主要原料以及化學工業中的催化劑和染料。
這些化工原料經過高溫之后,也就趨于穩定,所以高溫之下的茶器對人體無害,劣質低溫且含鉛的茶器對人體有害。通常情況下,古人都是用顏色鮮艷的釉來裝飾花瓶,喝茶都不會用太鮮艷的茶杯,不合茶性,如果真的要買那些圖案顏色豐富的茶器建議選用高溫煅燒的釉中彩,圖案上的顏料一般是從礦物或植物動物上提取,釉中彩是在上了顏料的基礎上再上一層釉,就會隔絕顏料與人體的接觸。
taoci52.com延伸閱讀
必備!定瓷——原初的至美(通用)
白如玉,薄如紙,聲如磬這九個字恰如其分地表現了定瓷之美。
人們習慣把白瓷比作白玉,它清透靈動的質感宛若水潤的青海玉;而定瓷深沉凝重的白色堪比雋永的和田玉了。如象牙般微黃的白色凝聚著泥土的素樸和滄桑,清雅端莊的造型帶給人沉靜的美感。白色之美被定瓷演繹到了極致。
《易經》上九之爻說白賁,無咎,即處飾之終,飾終反素,故任其質素,不勞文飾,而無咎也。以白為飾,而無憂患,得志者也。也就是說,白賁是指裝飾到了極點反歸于樸素的美,是以白的素色去裝飾,使之流露出自然純樸的美。莊子也說過既雕既琢,復歸于樸,大概就是說裝飾到絢爛之極,到最后還是歸于平淡。
宗白華在其《美學散步》里對易經上的《賁卦》有詳細的論述,可以幫助進一步理解白賁之美。賁本來是斑紋華采,絢爛的美。白賁,則是絢爛又復歸于平淡。所以荀爽說:極飾反素也。有色達到無色,例如山水花卉畫最后都發展到水墨畫,才是藝術的最高境界。最高的美,應該是本色的美,就是白賁。劉熙載的《藝概》說:白賁占于賁之上爻,乃知品居極上之文,只是本色。
定瓷如出水芙蓉,清麗卻不嬌不媚,透著宋瓷低調的奢華之感。
成化斗彩的胎、釉、色及造型
理清成化斗彩的確切含義之后,還要對成化斗彩在胎釉、色彩、造型、方面的特色有進一步的認識。
胎釉方面:
胎質潔白細膩,薄輕透體,小杯胎體之薄幾同蟬翼,可映見手指。白釉柔和瑩潤,表里如一。這種胎、釉特質的形成 是由于成化瓷中的鐵、鈣含量下降所致,標志著成化官窯對胎釉原料的選擇與控制比明朝前期更為嚴格。
彩色方面:
豐富而華貴。成化以前釉上彩色很少,即使著名的“景泰藍”所用顏色也遠較成化斗彩為少。“運用不同的選料和配比,做出這么多的彩色,是成化時 期制瓷工人的巨大創造”。成化青花色澤淡雅,釉上彩色鮮艷清新。已故陶瓷鑒定專家孫瀛洲先生,曾撰文談論成化彩色的特征:“鮮紅艷如血,杏黃閃微紅。水 綠、葉子綠、山子綠等皆透明。差(姹)紫色濃而無光。孔雀藍色沉,孔雀綠淺翠透明。赭紫色暗,葡萄紫色如熟葡萄而透明。油紅色重艷而有光。姜黃色濃光 弱”。實可謂五彩繽紛,美不勝收。其中的“差紫”是成化彩色中的獨特品種。孔雀藍與孔雀綠不用于斗彩器。成化斗彩在彩色運用上靈活自如,按照器物及紋飾風 格,或者選用一兩種(如斗彩卷葉紋瓶),或者選用三四種(如斗彩葡萄紋杯),或者選用五六種(如斗彩雞缸杯)。用三四種彩繪的較多,用一兩種或五六種彩繪 的極少。然而無論選用幾種,都設色精當,素雅與鮮麗兼而有之,明麗悅目,清新可人。應該說,若無成化顏色的豐富,便不會有爾后嘉萬五彩、康熙五彩、雍正粉 彩等的發展成就。
造型方面:
成化斗彩無大器。以現有藏品看,最高的瓶其高度約為19厘米,最大的碗其口徑約為23厘米,高足杯其高度約為7.6厘米,盤的口徑約為16-18厘米,罐的高度約為8-13厘米,杯的口徑約為7 -8.5厘米。由此已能體察斗彩器的小巧鈴瓏。無論是何種器型,都具有端莊圓潤、清雅雋秀 的風姿。細細考察,可以發現其造型的輪廓都是由一種柔韌的直中隱曲、曲中顯直的線條構成,因而風貌有殊。下面就成化斗彩器型作一些選介。
罐
可分為深腹高體與扁腹矮體二式。高罐:廣口與頸直連,豐肩,上腹部圓闊,腹下收斂,圈足內藏而淺。矮罐:廣口、短直頸,肩腹到脛部由擴張形的 曲線勾勒,圓潤飽滿,內圈足淺碩,透露著一種端穩、秀雅、含蓄的美,時代特征鮮明。這兩式罐均以直邊平面、頂心微隆的蓋子配戴,亦稱“蓋罐”。
杯
主要分為缸杯、蓮子杯、鈴鐺杯和高柄杯四式。
缸杯:廣口微微,口下至底輪廓線緩收,內圈足,以其體小卻形似大口、大底、碩腹的淺缸而名。
唐宋時期的茶器絢麗多姿
唐代花釉水注
唐代三彩執壺
唐代藍釉杯
中國是茶的原產地,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茶葉的國家。作為古老東方文明的一個象征,茶及其茶文化隨著絲綢之路,不斷地影響和推動著世界各國茶文化的興起和 發展。唐宋時期,社會經濟繁榮,文化昌盛,飲茶之風盛行,大大促進了陶瓷器制造業的發展,形成了各種不同風格、不同特色的茶器。唐時,借助絲綢之路的繁 榮,中國的茶葉經回紇及西域各國向西亞和阿拉伯地區傳播;公元6世紀下半葉,茶傳到了朝鮮半島;公元806年,日本僧人將茶和制茶工藝帶到了日本;兩宋時期,中國茶傳入南亞諸國,并經由這里傳往西方……
在著名的“黑石號”沉船上,考古學家打撈出了大量的唐代瓷器,其中不乏工藝精美的茶器;在“南海一號”沉船上,考古學家也發現了大量的精美茶器。唐代和宋代陶瓷茶器大量向海外輸送,也進一步證明了絲綢之路其實也是茶葉和陶瓷之路。同 時,通過“絲綢之路”傳入的外域文化,也給中國傳統茶器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使得唐宋茶器更加豐富絢麗。
吸收了外來風格的唐宋茶器,體現出高度發達的唐宋社會善于吸收外來文化的博大胸襟。陶瓷匠人們在不斷的借鑒和模仿中,逐漸將富于變化的優美形態變成適合中國人審美觀賞的新形制。(“唐宋茶具特展”至10月底結束)
明洪武釉里紅的官窯性質及胎釉呈色特征
釉里紅是以銅紅釉在胎上繪畫,施透明釉后,在高溫下一次燒成的釉下彩瓷。它在工藝流程上和青花瓷幾乎完全相同,區別僅在于釉里紅用銅作呈色劑,青花用鈷作呈色劑。從裝飾方法和繪畫紋樣看,釉里紅和青花也幾乎完全相同,可以說兩者是共生的。
元代中后期,在青花瓷漸漸成熟的同時,釉里紅工藝也有了進步,已能燒出純正的紅色。由于釉里紅對燒制溫度和窯中氣氛要求嚴格,大多數元代釉里紅偏黑灰,紅艷欲滴者很少,這樣就限制了釉里紅的發展。其時裝飾手段單一,大多用刻劃涂抹的手法,產量也非常稀少。
釉里紅的真正成熟是在明初洪武年間,從原料萃取、制作成型、繪畫裝飾到燒制工藝都有了突破。釉里紅工藝的進步是由官窯來完成的。
洪武釉里紅的官窯性質
在君主專制的封建體制中,許多物質的東西都被賦予超物質的意義。黃色是皇室象征,明清時,黃釉瓷成為宮廷專用瓷,嚴禁民間生產和使用,只限于官窯生產。而明初將紅色也定為皇室專用色之一,明初釉里紅也僅限于官窯生產。這可從以下三方面加以認識:
1、明初禮制對釉里紅生產的限制
明代建國之初就制定了詳盡的禮儀制度,對日用物、服飾等都作嚴格規定,君臣有別,上下分等,不可逾越。
從器物材料看,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公布的居室器用制度規定,酒具自君王至庶民分別使用金、銀、錫、磁(瓷)、漆等材料制作。明初宮廷仍沿承元代舊制,日用器皿多見金銀器,但大件器物仍用瓷器。因此迄今我們所見洪武官窯瓷以大碗、大盤、大瓶、大罐為主,絕少小件器物。
從瓷器釉色看,洪武二年(1369年)規定了祭祀用青、黃、紅、白四種色釉,其中青(藍)、紅、白是高溫色釉,黃是低溫色釉。這四種釉色禁止民間使用。
在諸色中,紅色尤得洪武皇室重視。據劉辰《國初事跡》載:“太祖以火德,五色尚火,將士戰襖、戰裙、壯帽皆用紅色。”古代五色指青、赤(紅)、黃、白、黑。洪武皇帝對紅色很偏愛,因此把將士都以紅色裝飾起來。這種偏好,也會旁及其他,其中包括對瓷器裝飾中紅色的壟斷。
單一的紅釉瓷作祭器可以,但因視覺上較為單調而并不適于日用。因此選用線描釉里紅作為宮廷用器就成為明初禮制和帝王愛好的必然結果。
2、宮廷需求對洪武釉里紅生產的促進
釉里紅工藝大約出現在14世紀前期。韓國新安海底沉船上曾發現景德鎮窯外施影青釉的釉里紅碟。到14世紀中葉的元至正年間(1341—1368年),燒制出以涂抹為主的釉里紅器,但工藝不成熟,產量稀少,而和釉里紅差不多同時發展的青花卻成就輝煌。究其原因是社會需求的不同。藍白相映的青花深受伊斯蘭民族的喜愛,外銷需求量大;釉里紅主要用于內銷,人們對它的消費習慣和消費心理尚有一個適應過程。
元末時,景德鎮產生了一批小型釉里紅器,如小罐、小瓶、小碗之類,銷往東南亞地區,這種需求對釉里紅發展產生推動,采用線描簡筆畫法,呈色也較鮮艷純正,為洪武釉里紅大規模生產提供了技術準備。
洪武時期釉里紅得到急速發展,根本原因在于需求的拉動,而且主要是由于皇室的喜愛而產生需求。在封建集權社會,皇室的意志往往可以決定一切,這正是洪武釉里紅得以快速發展的根本原因。
3、考古發現對洪武釉里紅性質的證明釉里紅被明初皇室選為宮廷用瓷,并限制民間使用,使其退出流通領域,成為非商品性質的官窯器。和其他一般官窯器如青花不同的是,釉里紅和明初黃釉、藍釉、紅釉等品種僅限于官窯生產,而從明初開始,青花瓷器基本維持著官、民窯平行的生產格局。可證明洪武釉里紅官窯性質的考古發現很多:
a、遺址發現
明代故宮的釉里紅器有過幾次重大發現,這些出土器物具有非常明確的官窯器性質,最重要的有:
1964年,在疏浚南京明故宮遺址御城河時,發現釉里紅殘片,同時出土的有洪武官窯青花、洪武釉上紅彩五龍盤、內外雙色釉暗龍紋碗等。
1964—1989年,南京明故宮遺址先后四次發現釉里紅裝飾的建筑構件,飾龍鳳紋。同樣的釉里紅龍鳳紋瓦當在安徽鳳陽縣明中都皇城及皇陵遺址也有發現。中都于洪武二年(1369年)開始營造,洪武十一年竣工。因此這些釉里紅建筑構件的制作時間和性質是明確的,屬于洪武初年生產的官窯瓷。
1983—1984年間,在北京四中的原明代宮廷庫房區發現大量洪武時期的釉里紅和青花殘瓷,出土的釉里紅殘瓷從器物特征和造型紋飾來說,都與洪武官窯遺址出土物及清宮舊藏的釉里紅器相同,為洪武官窯產品。
b、墓葬發現
明代王公官吏用瓷器隨葬似有定例,最常見的是梅瓶。從各地歷年出土的梅瓶看,青花居多,另有白釉、哥釉青花、藍釉堆粉、琺華、孔雀綠釉、茶葉末釉、釉里紅等品種,而釉里紅最為少見。
1957年,江蘇省江寧縣的正統八年(1443年)宋琥夫婦合葬墓出土一件釉里紅歲寒三友圖梅瓶。1991年,在同一墓區的正統十三年宋鉉唐氏合葬墓也出土一件釉里紅歲寒三友圖梅瓶。兩件瓶從胎釉并釉里紅呈色、紋飾特征看,都屬于洪武產品。宋琥、宋鉉為父子。宋琥是明初西寧侯宋晟之子,其妻系明成祖永樂皇帝之女。這兩件梅瓶應是經賞賜而流出內宮的。
南京及各地明初王公大墓出土的梅瓶有一定數量,均是青花繪制,釉里紅難得一見,證實了釉里紅在明初只有皇室才可使用,且不輕易賞賜,其宮廷御用性質是顯而易見的。
同樣可以證明這一結論的是,明初墓葬中出土的民間青花瓷為數不多,但基本不見釉里紅蹤跡,其原因也在于民間沒有使用甚至被禁止使用釉里紅器。
c、窯址發現
景德鎮明初釉里紅瓷有數次出土,出土數量較多的是1994年在明御廠東院的發現。在同一地層中出土了青花、釉里紅和紅釉等洪武官窯產品,器物有大碗、大盤、盞托等器,畫工精致,紋飾以扁菊紋、牡丹紋、西蕃蓮紋等花卉題材為主。對這批珍貴的出土物,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兩個認識:首先是出土物中青花和釉里紅從器物造型到裝飾紋樣均具有相似性,可以相互印證部屬于洪武官窯產品,都應視為洪武官窯標準器。其次是傳世釉里紅和出土洪武釉里紅兩者的工藝方法和藝術風格相同,證明目前所見傳世釉里紅均屬洪武官窯器。
相反的情況是,大量景德鎮明初民窯窯址中沒有發現釉里紅瓷器,說明了明初民窯禁止生產釉里紅,進一步證明了洪武釉里紅僅限于官窯生產這個結論。
洪武釉里紅的胎釉特征和呈色
洪武官窯釉里紅和青花在同一技術條件下產生,兩者除呈色劑分別為銅和鈷外,工藝流程基本一致,使得胎釉特征大體相似;但因釉里紅和青花對釉的要求和窯爐條件略有不同,因此兩者的外觀特征又有所差異。
洪武朝歷時31年,釉里紅的原料配方和制作工藝前后不同,從胎釉特征和釉里紅呈色上也能看到這種差別。
1、胎釉特征
洪武釉里紅的胎骨有粗松和致密兩類。粗松的一種手感稍輕,瓷化程度差。致密的一種斷面細膩、緊密,白中略灰。據理化測試,釉層CaO的含量比青花瓷高,含鉀量較低,屬鈣堿質,高溫燒成時粘度變化不會太大,較少流釉。
洪武釉里紅的釉層有兩種:一種肥厚瑩亮如堆脂,乳白色,有冰裂狀或長條狀開片;另一種肥潤致密,釉表有極細微橘皮紋,白中含青或青灰。普遍見縮釉點或縮釉線,露胎處見窯紅。
釉里紅呈色紅艷的大多釉色乳白,呈色灰暗的大多釉色趨灰。
2、釉里紅呈色
洪武釉里紅呈色多樣,大多較灰暗,少數較紅艷。
a 艷紅色——呈色純正濃艷,線條外緣大多有暈散,有些甚至整個釉面都呈淺紅色。呈色艷又無暈散的極少。檢看這種洪武釉里紅殘瓷,蓮瓣間不借用邊線推斷這種工藝在洪武早期使用。
b 赭紅色——色厚重,剖面用高倍放大鏡觀察,釉里紅處于白釉層中間,即胎上有一層白釉,其上是釉里紅,釉里紅上又有一層白釉。
c 灰紅色——釉里紅彩較薄。
d 灰黑色——呈色以灰黑為主,微見紅意,稱釉里灰或釉里黑。有些呈色黑灰的可見明顯的鐵褐斑,這是含較多鐵質之故。
南京明故宮和鳳陽皇陵的釉里紅建筑構件有數種呈色,如赭紅色(局部有綠苔點)、醬紅色(有暈散)、赭褐色(有綠苔點和暈散)、黃褐色、黑褐色等,呈色極不穩定。
冰裂釉茶具怎么樣 2020冰裂釉茶具有毒嗎
市場上有很多類型的茶具。大家有聽過冰裂釉茶具嗎?冰裂釉茶具怎么樣?冰裂釉茶具有毒嗎?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答案吧。
冰裂釉茶具怎么樣
冰裂釉茶具其實是以本身的特點命名的。如冰裂杯是因茶杯杯身有似冰裂的痕跡,所以得名的。冰裂茶杯是天然的陶瓷泥料材質,通過獨特的加工技術精制而成,它具有外形光亮細膩美觀的特點,杯壁厚,不燙手,散熱快又是它的三大優點。
冰裂釉茶具特點
1、冰裂釉茶具最具特色的是冰裂釉,冰裂釉是一種多層次的立體結構裂紋,它看起來就像是花瓣一樣,而且杯壁厚實,釉薄質細,最特別的是,釉面上有一些呈現出不規則的細碎層疊起來,就像是豎冰乍裂,極具立體感,看起來美極了,而且藝術感也非常好。
2、冰裂釉茶具因為茶杯表面的冰裂痕跡而出名,立體又有質感,藝術感很強,不但非常具有觀賞特色而且沖泡出來的茶味道也非常好。
3、冰裂釉茶具的外觀是一大特點,而它的外觀顏色也是一大亮點,一般情況下,冰裂釉茶具以赤、黃、橙、綠、青、藍、紫這七種顏色為主,因為不同地區所配置的瓷土不一樣,其使用的釉水、燒制的溫度等也會有所不同,所以冰裂釉茶具燒制出來的顏色也會有所不同,即使是用料一樣,不同批次燒制出來的冰裂釉茶具也會有所不同,所以你根本不可能找到兩件完全一樣的冰裂釉茶具。
4、因為茶具選用了天然陶瓷泥料精制而成,獨具特色的外表非常耐看,而且冰裂釉茶具的不壁厚,不燙手,散熱也非常快,泡茶也非常方便。
冰裂釉茶具有毒嗎
一般情況下情況下我們使用的冰裂釉茶具其裂紋只是產生在釉面之下,所以釉面沒有開片,這樣只要釉面無毒,茶具就是無毒的。冰裂紋茶具只是在制作工藝上利用了釉料和胚胎的膨脹特性,只是表面出現開片,但是我的了解是,即使出現開片,但是釉料一樣是完全包裹住胚胎的,所以除了在表情形成的紋樣有區別之外,其實本質和普通差距沒有區別。
再有就是經過現代科學的驗證,在納米遠紅外線技術的作用下,使其功能超過了一般茶杯。把開水或茶水倒入杯中浸泡,可令水質口感綿軟甘甜,其小分子水達到了82HZ,符合國家標準的優質能量水。小分子能量水具有顯著的保健作用。小分子能量水,擅擊力強,進入體內激活細胞,促進新陳代謝,滲透力強,養份、礦物質和氧氣更容易進入細胞內,溶解力強可將體內積存的脂肪,膽固醇和其他物質充分的溶解,排出體外,提高身體的排毒解毒能力。
通過上文的介紹,我們了解到,其實冰裂釉茶具是沒有毒的,只要彩色釉的碗只要不再進高溫(如微波爐)就沒有毒性。所以大家可以放心使用。
小知識:冰裂釉茶具適合泡什么茶
冰裂釉茶具適合沖泡很多種茶,這主要根據您的意愿來決定的。目前,市場上使用這種茶具的茶友相對較少,在這些使用者中間,更多的是使用其來沖泡烏龍茶,主要是因為烏龍茶的普及程度較高。冰裂釉茶具是陶瓷茶具的一種,采用非常獨特的加工技術,具有多種優點,比如外型上光亮美觀、性能上不燙手、散熱快等特點,光滑的杯壁還可以做到不吸收茶香,放置茶的原味丟失。
綠茶和紅茶也是冰裂釉茶具沖泡的兩個好的選擇,綠茶因為其較為清淡的口味,需要像冰裂釉茶具這種不吸收茶香的茶具來沖泡,而紅茶作為一種茶湯非常漂亮的茶葉,更需要一種能夠突出去美感的茶具來作為輔助,更能夠體現出其魅力所在。
冰裂釉茶具適合泡什么茶?紅茶、綠茶、烏龍茶其實都可以,冰裂釉茶具是經過特殊工藝制作而成的一種帶有很強的立體感的茶具種類,能夠幫助提升飲茶氛圍和質量,其給飲茶者帶來更多的趣體驗完全不亞于紫砂壺。
以上就是小編要告訴大家的冰裂釉茶具怎么樣和冰裂釉茶具有毒嗎相關知識,希望能給大家提供幫助。
蒙地卡羅2019全拋釉新品來襲:揭開神秘面紗
隆冬已至,春節將臨。新品亮相恰如新年來臨前的大餐。冬饗,冬季的宴飲大餐。蒙地卡羅準備的冬饗盛宴,只為懂生活的你,享受新品的美色與美味;飽食、細品,暢享時光。
還記得跨年那天,很多人都在倒數,端坐在電視機前,觀看著亮點和槽點一樣多的跨年晚會,各個衛視來回切換,生怕自己錯過任何一個明星的亮相時刻。幸好,還有貼心的“跨年演唱會的回放”——新品鑒賞回顧。
莎拉爾全拋釉系列采用數字噴墨印花工藝,磚面光澤度高達90度,釉層厚而透亮,一石多面的效果,讓設計融入骨髓。
今天,我們就一起去瞧瞧那些1200x600全拋釉新品,如何化簡為美!
卡拉卡塔 KF-QW612801
一石五面
新中式的風格,莎拉爾全拋釉瓷磚產品碰撞出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的味道。
兼容中國傳統文化那份寧靜致遠,從容淡定,內斂低調的滋味,又融入現代生活中國簡約、時尚、精致的追求。
歐洲經典白 KF-QW612802
經典之所以是經典,絕不是一朝一夕能成為的,他的獨特之處是受到大浪淘沙般的時代洗禮所保存下來的。你能看到寬敞的開放式空間,色彩明亮的沙發、圓幾、方桌……在柔軟的燈光下透出溫馨,滿足理想中家般的溫暖。
一石四面
具有古代王室漢白玉一般的透感,彰顯著一種高貴,唯我獨尊的生活態度。
麥金利黃 KF-QW612803
一石六面
麥金利黃低調沉穩,有淡淡的金色,卻不顯眼,像極了很多用實力征服觀眾的演員。他們會用高規格來要求自己,為的是呈現華麗的舞臺。
阿非利加米黃 KF-QW612804
一石兩面
星空灰 KF-QW612805
一石五面
它宛如夜空里純凈的灰色,浩瀚而神秘,自在遨游、讓人向往的天際。
它用來做電視墻背景,讓整個空間縱深感強,達到自然過渡的效果。
如果上面的五款產品還不過癮,那么接下來的五款產品就是為了滿足你的全方位需求,為你別樣的個性空間所“智”造的,一種灰色調幻化出5種不同色澤和亮度的瓷磚產品。
青巖玉KF-QW612806
——莎拉爾全拋釉
加那利灰KF-QW612807
——莎拉爾全拋釉
云霧灰-淺灰 KF-QW612808
——莎拉爾全拋釉
云霧灰-深灰 KF-QW612809
——莎拉爾全拋釉
范特西灰 KF-QW612810
——莎拉爾全拋釉
明代五彩瓷的釉上黑彩的討論
(一)黑彩的源流
早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就已認識到某些天然礦物如鐵礦石、赭石、瓷土等,可以在陶器表面作赭紅、黑與白等彩色,描繪各種花紋。并且,還讓黑色當主角、紅色做配角,由此成就了著名的仰韶文化和馬家窯文化彩陶。
瓷器上的黑彩,首推河北磁州窯的北宋白地黑花。白地黑花又稱白釉黑彩,“即用高鐵彩料在釉下繪畫,是磁州窯最具特色的裝飾。”而且,河北“磁州窯的白地黑花有釉上和釉下兩種彩飾”,并非都是釉下彩制品。磁州窯白地黑花瓷的“高溫釉上彩工藝是在坯胎上施釉后再用鐵礦色料彩繪,再在高溫下一次燒成。此類裝飾工藝從宋代開始,歷代磁州窯都有使用。”
除了白釉黑彩瓷品種外,北宋磁州窯還生產有綠釉黑彩瓷,而宋、金時代的河北磁州窯、河南扒村窯和山西長治窯等北方民窯,又開創出低溫釉上紅綠彩工藝:在已燒成的瓷器釉面上,按紋飾需要,以紅、綠彩進行繪畫(有些產品還加有少量黃色),再在800℃左右的彩爐中二次焙燒而成。這類瓷器,就是白釉紅綠彩,也稱“宋加彩”,是元、明五彩的前身。
在“宋加彩”中,同時還出現了與釉下黑彩相結合的紅綠彩,其工藝手法同明清時期釉下、釉上相結合的青花五彩器如出一轍。“當時燒造的瓷塑人物像,很多是用釉下黑彩在胎上繪發和眉目,經高溫燒制成白釉黑花,而后在釉上繪以紅、黃、綠等紋飾,再經低溫燒制而成。”,這類器物的藝術價值很高,是宋金瓷器中較珍貴的品種。
由此可見,在中國的瓷器彩繪上,黑彩源遠流長、作用顯著,甚至在許多時候,還是一種不可替代的重要色料。例如,人物紋的發髻、衣褶、鞋子和動、植物紋的毛發、形象造型等等,常常是非黑彩莫屬。因此,讓黑彩醒目又悅心,備受南北窯場關注,故時有建樹。而景德鎮窯的五彩,始見于元代,器物“所繪的彩色有紅、綠、紫及孔雀綠等色。”,至明代,五彩之黑彩,遂有了黑漆光澤。
當然,從歷史進程來講,景德鎮窯的黑彩出現,算不上太早。倘若,竟要等到清康熙來解決黑彩與黑彩光亮問題,那與元明時期景德鎮為中國制瓷中心的瓷都地位,也就更不相稱了。
(二)康熙之前的“黑彩罩綠”概況
對照明清兩代實物不難發現,當今學術界已達共識的“康熙黑彩多在其上罩一層綠色,更顯得烏黑”的說法,其實很不準確。因為早在康熙之前的明代嘉靖萬歷時期,“黑彩罩綠”現象已多見。而清初順治時期,五彩器上也多在其黑彩上“罩一層綠色”,致黑彩色澤烏黑如漆。入清后,五彩瓷的“黑彩罩綠”狀況,較明代嘉萬時期更普遍。
(三)五彩瓷的“黑彩罩綠”起始年代
通過實物比照可發現,景德鎮窯五彩上的黑彩以及黑彩上出現“罩綠”,均起始于明代,最遲不會晚于明正德。而且,收藏于故宮的這件帶底款的正德五彩盤,還讓人們看到,起初罩于黑彩上的綠色,頗似“孔雀綠”釉。這表明,景德鎮窯的黑彩及黑彩罩綠的興起,很可能是受宋元磁州窯綠釉黑花瓷的啟發。
(四)斷代上的重要意義
有不少博物館的專業人員以為,“康熙五彩的一個重大突破是發明了釉上藍彩和黑彩。”也有不少文物商店的業務人員認為,“康熙時期發明黑彩有黑漆的光澤,用以繪畫樹的枝干、葉脈、人物飄帶、衣褶輪廓、鞋等,襯托在五彩的畫面中,加強了繪畫的效果。”可以預見,若不對廣為流傳的“康熙黑彩多在其上罩一層綠色,更顯得烏黑”、“清康熙朝,發明了釉上藍彩和光亮如漆的黑彩”以及“康熙五彩的一個重大突破是發明了釉上藍彩和黑彩”等一些錯誤說法予以糾正,那么,明清五彩上由“黑彩罩綠”引發的錯判,今后仍將不可避免。
結 論
黑彩上“罩一層綠彩”,并非為康熙五彩特有,更不可將它同康熙朝發明釉上藍彩相提并論。準確地說,黑彩上的此項罩彩工藝,始于明代正德,完善于嘉靖時期,以后各朝盛行不衰,并沿襲至清代康熙。
此外還可以說,康熙朝后期,黑彩的應用更加廣泛,由通常作圖案輪廓線、局部點染或片斷畫面,發展到大范圍使用,最終導致獨立的墨彩品種于康熙晚期創立,把中國彩瓷的輝煌推向又一個極致。
青花發色與呈色的區別
發色是青料在焙燒過程的化學變化,呈色是青料燒成后所呈現的直觀感受。
呈色的色調有以下幾個制約因素:第一是發色,第二是胎骨,第三是釉子。胎骨就是 釉里面的胎子,胎子發黃,發白,松軟與堅硬都對青花有一定影響。釉子質量的好壞、顏色和厚薄都對呈色有影響。 發色的制約因素:第一是青料,第二是施用技術,第三是焙燒溫度。施用技術就是在畫的時候,畫功怎么樣。如果蘸 的顏料都一樣,畫線用力均勻,青花燒出來后就是一個顏色,否則青花就會出現深淺不一的顏色。再一個是焙燒溫度,應該是1260度。同樣的青料,如果溫度過高,顏色發黑;溫度過低,有點發綠。
還有一點特殊的情況,就是單純的青花瓷,它的發色、呈色都一樣時,如果經過二次焙燒,即再進一次爐后,顏色要比沒進二次爐的深,像后來的青花紅綠彩、豆彩等。再說青料,青料受三方面影響,第一是成分,第二是提純,第三是配制。
成分主要是氧化鈷,它發出的顏色是藍色的,其中含有一定的氧化錳,還有一種三氧化二鐵,簡稱氧化鐵。鈷的含量越高,藍色就越正,含量少就發灰。錳含量高時,青花就藍中泛紫或藍中泛紅。氧化鐵含量高時青花的發色就發黑。
陶瓷知識頻道為陶瓷網重要內容組成部分,我們精選的《必備!“五顏六色”的茶器有毒?揭開釉的真相(通用)》內容由編輯撰寫而成,希望您對我們的《必備!“五顏六色”的茶器有毒?揭開釉的真相(通用)》一文感到滿意,如需瀏覽更多專題請訪問:五顏六色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