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茶具最早以陶器為主。在瓷器發明之后,陶質茶具就逐漸被瓷質茶具所代替。
瓷器的茶具可以說是現在的主流茶具了。瓷器茶具可分為白瓷茶具、青瓷茶具和黑瓷茶具等。
白瓷,早在唐代就有假玉器之稱。北宋時,景德窯生產的瓷器,質薄光潤,白里泛青,雅致悅目,并有影青刻花、印花和褐色點彩裝飾。
唐代飲茶之風盛行,促進了茶具生產的相應發展,全國有許多地方的瓷業都很興旺,形成了一批以生產茶具為主的著名窯場。各窯場爭美斗奇,相互競爭。據《唐國史補》載,河南鞏縣瓷窯在燒制茶具的同時,還塑造了茶神陸羽的瓷像,客商每購茶具若干件,即贈送一座瓷像,以招攬生意。其他如河北任丘的邢窯、浙江余姚的越窯、湖南的長沙窯、四川大邑窯,也都產白瓷茶具。
taoci52.com小編推薦
白瓷茶具如何挑選購買?
白瓷茶具如何挑選購買?。
很多人喝茶都喜歡選擇用陶瓷茶具,陶瓷茶具有不同的分類,例如按照工藝就可以分成手繪陶瓷茶具以及貼花陶瓷茶具,而按照瓷質那分類可就更多了,例如紫砂差距、黑瓷茶具、白瓷茶具、彩瓷茶具等等.
白瓷茶具的特點。白瓷茶具的坯質非常透明、致密,上釉以及成陶的火度都很高,沒有吸水性,并且音清韻長,擁有一種典雅的美感。白瓷茶具的色澤非常潔白,因此,用白瓷茶壺和茶碗來泡茶的話可以充分地體現出茶湯的顏色,而且不管是保溫還是傳熱,性能都很好。白瓷茶具有很多造型,大家可以根據自己喜好自由選擇,所以一直以來它都十分受到各位茶油們的青睞。
白瓷茶具如何挑選購買
1、茶具是用來泡茶的,而茶水最終又是會進到肚子中的,所以對于材質的選擇非常重要。現在有些黑心廠家會在茶具中加入大量的鉛,人若長時間使用這些茶具那么對身體的危害是非常大的。按照國家規定,把陶瓷茶具放在4%的醋酸中浸泡,鉛的溶出量是不得大于7毫克/升,而鎘的溶出量是不得大于0.5毫克/升的。因此,在購買白瓷茶具的時候大家一定要去正規的店家進行購買,千萬不要去小攤小販買一些很便宜的茶具。
2、在購買的白瓷茶具的時候要對器身進行仔細地觀察,主要是看器形是否周正、規整,有沒有變形的現象,釉色是不是光潔,并且色度是否一致,觸摸茶具,還要看看內壁的光潔程度。
3、用鼻子聞聞看,看看白瓷茶具上面是不是有異味。
【實用】陶瓷茶具如何使用?
1、茶壺挑選茶壺,好壞規范有四字訣,曰:小,淺,齊,老。茶壺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四有罐等的別離,以孟臣,鐵畫軒,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制造的最受珍愛。壺的款式許多,有小如桔子,大似蜜柑者,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通常多有鼓形的,取其規矩渾厚故也。壺的色澤也有多種,青花斗彩、四朝三釉......但不論樣式,色澤怎么,最重要的是具有安康和文化底蘊。
2、茶杯茶杯的挑選也有四字訣:小,淺,薄,白。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色白如玉用以烘托茶的色彩;質薄如紙以使其能以起香。潮州茶客常以白地藍花底平口闊,杯底書若深收藏的若深杯為寶貴,但已不易得。盛世昌南出品的功夫茶具小杯,具有輕盈適中,既契合飲用習氣、也堅持茶香。
3、茶洗形如大碗,深淺色樣許多,烹功夫茶必備三個,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用以浸沖罐,一個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泡過的茶葉。
4、茶盤茶盤是用來盛茶杯的,也有各種樣式,圓月形,棋盤形......但不論什么款式,最重要也是四字訣:寬,平,淺,白。即是盤面要寬,以便就客人人數多寡,能夠放多幾個杯;盤底要平,才不會使茶杯不穩,易于搖晃;邊要淺,色要白,這都是為了烘托茶杯,茶壺,使之漂亮。
【實用】陶瓷茶具簡介范例
陶瓷茶具簡介,文章為您介紹茶具的基本概述、陶瓷茶具的分類、陶瓷茶具的發展歷程等知識!
茶具概述
茶具是指泡飲茶葉的專門器具,包括壺,碗,杯,盤,托等,古人講究飲茶之道的另一個重要表現,是非常注重陶瓷茶具的本身的藝術,一套精致的茶具配合色,香,味三絕的名茶,可謂相得益彰。隨著飲茶之風的興盛以及各個時代飲茶風俗的演變,茶具的品種越來越多,質地越來越精美。
陶瓷茶具的分類
陶瓷茶具的品種很多,按材質化分可分為兩種:瓷質茶具,陶質茶具。其中瓷質茶具主要的有:青瓷茶具、白瓷茶具、黑瓷茶具和彩瓷具。這些茶具在中國茶文化發展史上,都曾有過輝煌的一頁。
1.陶質茶具
在陶質茶具中,紫砂茶具最為著名。
它興起于北宋之初(然而有明確文字記載的紫砂茶具則見于明代正德年間),后來逐漸成為別具一格的名優茶具,并盛行于明、清兩個朝代。提梁紫砂壺茶具的由來有個動聽的故事,相傳,北宋著名詩人蘇軾喜好飲茶,在江蘇宜興獨山講學的時候,為了方便在外出時煮茶、飲茶,專門請人燒制了由他自己設計的提梁式紫砂壺,后人便把這種壺命名為提梁壺或東坡壺。蘇軾曾在詩中寫道,銀瓶瀉油浮蟻酒,紫碗鋪粟盤龍茶,足以看出他對紫砂茶具是十分贊賞的。
與普通的陶器不一樣,紫砂茶具的內部和外部皆不敷釉,而是使用獨特的陶土,也就是紫泥、紅泥和團山泥經過摶制和焙燒制作而成的。紫砂茶具的成品,紫似熟透的葡萄、赤似紅色的楓時、黃似成熟的柑橙、赭似怒放的墨菊,華麗多姿,千變萬化,它有成百上千種不同的造型,正所謂方非一式,圓無一相,而且制作工藝精深,色澤質補無華。能工巧匠或名人大家在壺體上經常用鋼刀代替筆,雕刻山水花鳥的圖案,鐫刻金石書法,令紫砂壺成了一鐘將文學、繪畫、書法、雕刻、金石及造型集中于一體的藝術珍品,使人們在品茶的同時還能欣賞藝術,獲得知識的啟發與美的享受。
如今,我國的紫砂茶具主要產自江蘇宜興,在浙江長興也有出產。
2.瓷質茶具
青瓷茶具
青瓷茶具以浙江生產的質量最好。早在東漢年間,已開始生產色澤純正、透明發光的青瓷。晉代浙江的越窯、婺窯、甌窯已具相當規模。宋代,作為當時五大名窯之一的浙江龍泉哥窯生產的青瓷茶具,已達到鼎盛時期,遠銷各地。明代,青瓷茶具更以其質地細膩,造型端莊,釉色青瑩,紋樣雅麗而蜚聲中外。16世紀末,龍泉青瓷出口法國,轟動整個法蘭西,人們用當時風靡歐洲的名劇《牧羊女》中的女主角雪拉同的美麗青袍與之相比,稱龍泉青瓷為雪拉同,視為稀世珍品。當代,浙江龍泉青瓷茶具又有新的發展,不斷有新產品問世。這種茶具除具有瓷器茶具的眾多優點外,因色澤青翠,用來沖泡綠茶,更有益湯色之美。不過,用它來沖泡紅茶、白茶、黃茶、黑茶,則易使茶湯失去本來面目,似有不足之處。
白瓷茶具
白瓷茶具有坯質致密透明,上釉、成陶火度高,無吸水性,音清而韻長等特點。因色澤潔白,能反映出茶湯色澤,傳熱、保溫性能適中,加之色彩繽紛,造型各異,堪稱飲茶器皿中之珍品。早在唐時,河北邢窯生產的白瓷器具已天下無貴賤通用之。唐朝白居易還作詩盛贊四川大邑生產的白瓷茶碗。元代,江西景德鎮白瓷茶具已遠銷國外。如今,白瓷茶具更是面目一新。這種白釉茶具,適合沖泡各類茶葉。加之白瓷茶具造型精巧,裝飾典雅,其外壁多繪有山川河流,四季花草,飛禽走獸,人物故事,或綴以名人書法,又頗具藝術欣賞價值,所以,使用最為普遍。
黑瓷茶具
黑瓷茶具,始于晚唐,鼎盛于宋,延續于元,衰微于明、清,這是因為自宋代開始,飲茶方法已由唐時煎茶法逐漸改變為點茶法,而宋代流行的斗茶,又為黑瓷茶具的崛起創造了條件。宋人衡量斗茶的效果,一看茶面湯花色澤和均勻度,以鮮白為先;二看湯花與茶盞相接處水痕的有無和出現的遲早,以盞無水痕為上。時任三司使給事中的蔡襄,在他的《茶錄》中就說得很明白:視其面色鮮白,著盞無水痕為絕佳;建安斗試,以水痕先者為負,耐久者為勝。
而黑瓷茶具,正如宋代祝穆在《方輿勝覽》中說的茶色白,入黑盞,其痕易驗。所以,宋代的黑瓷茶盞,成了瓷器茶具中的最大品種。福建建窯、江西吉州窯、山西榆次窯等,都大量生產黑瓷茶具,成為黑瓷茶具的主要產地。黑瓷茶具的窯場中,建窯生產的建盞最為人稱道。蔡襄《茶錄》中這樣說:建安所造者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建盞配方獨特,在燒制過程中使釉面呈現兔毫條紋、鷓鴣斑點、日曜斑點,一旦茶湯入盞,能放射出五彩紛呈的點點光輝,增加了斗茶的情趣。明代開始,由于烹點之法與宋代不同,黑瓷建盞似不宜用,僅作為以備一種而已。
彩瓷茶具
彩色茶具的品種花色很多,其中尤以青花瓷茶具最引人注目。青花瓷茶具,其實是指以氧化鈷為呈色劑,在瓷胎上直接描繪圖案紋飾,再涂上一層透明釉,爾后在窯內經1300℃左右高溫還原燒制而成的器具。
然而,對青花色澤中青的理解,古今亦有所不同。古人將黑、藍、青、綠等諸色統稱為青,故青花的含義比今人要廣。它的特點是:
花紋藍白相映成趣,有賞心悅目之感;色彩淡雅幽菁可人,有華而不艷之力。加之彩料之上涂釉,顯得滋潤明亮,更平添了青花茶具的魅力。
陶瓷茶具的發展歷史
直到元代中后期,青花瓷茶具才開始成批生產,特別是景德鎮,成了我國青花瓷茶具的主要生產地。由于青花瓷茶具繪畫工藝水平高,特別是將中國傳統繪畫技法運用在瓷器上,因此這也可以說是元代繪畫的一大成就。元代以后除景德鎮生產青花茶具外,云南的玉溪、建水,浙江的江山等地也有少量青花瓷茶具生產,但無論是釉色、胎質,還是紋飾、畫技,都不能與同時期景德鎮生產的青花瓷茶具相比。明代,景德鎮生產的青花瓷茶具,諸如茶壺、茶盅、茶盞,花色品種越來越多,質量愈來愈精,無論是器形、造型、紋飾等都冠絕全國,成為其它生產青花茶具窯場模仿的對象,清代,特別是康熙、雍正、乾隆時期,青花瓷茶具在古陶瓷發展史上,又進入了一個歷史高峰,它超越前朝,影響后代。康熙年間燒制的青花瓷器具,更是史稱清代之最。
綜觀明、清時期,由于制瓷技術提高,社會經濟發展,對外出口擴大,以及飲茶方法改變,都促使青花茶具獲得了迅猛的發展,當時除景德鎮生產青花茶具外,較有影響的還有江西的吉安、樂平,廣東的潮州、揭陽、博羅,云南的玉溪,四川的會理,福建的德化、安溪等地。此外,全國還有許多地方生產土青花茶具,在一定區域內,供民間飲茶使用。
盛世昌南茶具:在生產過程中,首先將多功能健康陶瓷材料加入到陶瓷坯體中制成能量陶瓷坯體,然后將多功能健康陶瓷材料與釉漿充分融合制成能量瓷釉。經施釉、梯度高溫燒制等工藝制成。
盛世昌南茶具具有抗菌,易潔,活水功效。
盛世昌南茶具不但被沈陽故宮博物館永久收藏,而且皇家瓷系列還被恭王府博物館收藏,被選為國家外事禮品;也是商務禮品,政府禮品,時尚送禮的首選陶瓷禮品,并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受到大眾的一致推崇。
【實用】如何挑選陶瓷茶具(匯編)
茶葉,是中國最受歡迎的飲品之一。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中,茶葉占據著重要的一席之地,為中華歷史描繪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隨著時間的穿梭,泡茶用的茶具更新換代可謂十分迅速。由最早的鐵壺煮茶,到后來用陶瓷茶具泡茶,再后來還有紫砂茶具的流行,接著還有飄逸杯成為時尚。茶具的材質種類多多,可選擇性非常高。可我卻對陶瓷茶具情有獨鐘,或許是喜歡它的潔白,或許是喜歡它的清亮。
在閩南地區,大部分家庭都是用陶瓷茶具泡茶的。在前兩年,經常可以收到朋友公司發放的陶瓷茶具作為新年禮物。近兩年來,派發茶具的公司越來越少了。因此,我們就不得不自己去茶葉市場購買茶具了。
茶具老板極力地為我們推薦紫砂茶具,并一而再再而三地將紫砂壺的優點夸了個遍。我們認真地聽著,點頭稱道,心里卻還是想要購買陶瓷茶具的。
茶壺的材質會影響泡茶的效果。陶瓷茶具可沖泡的茶葉種類非常多,例如綠茶、花茶、鐵觀音、水仙、佛手、苦丁茶、普洱茶等等。陶瓷茶具適合用來品飲輕發酵、高香的茶,如文山包種茶。那么,我們該如何選購優質的陶瓷茶具呢?
在購買陶瓷茶具時,我們應主要對瓷杯本身認真地進行察看,看看器形是否周正,有無變形;釉色是否光潔,色度一致,有無砂釘、氣泡眼、脫釉,如果是青花或彩繪則看其顏色是否不艷不晦,不淺不深。最后,瓷器上不應該有裂紋。
接著,我們便可以根據自身的喜好挑選陶瓷茶具的花色和圖案了。
優選:白瓷茶具介紹萬能版
泡茶的器具總是層出不窮,既有青瓷的,也有陶瓷的,而今天所要介紹的呢是白瓷茶具。
在古代瓷器茶具中,白瓷茶具出現較早,大約始于北朝晚期。在河南安陽出土的北齊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碎墓中,就有當時可作飲茶盛具的碗、杯等器件。到隋、唐時,白瓷發展已趨成熟,廣為時人使用。唐,李肇《唐國史補》中說:當時白瓷器具天下無貴賤通用之,講的就是這個意思。唐,白居易曾作詩《于韋處乞大邑瓷碗》,盛贊四川大邑生產的白瓷茶碗是廣大邑燒瓷輕且堅,扣如哀玉錦城傳。君家白碗勝霜雪,急送茅齋也可憐。唐乾寧(公元894~897年)迸士徐夤《謝尚書惠蠟面茶》詩日:金槽(指銅碾)和碾沉香末,冰(指白色)碗輕涵翠縷煙。說明其時白瓷茶具很受人喜愛,并視作珍品。由于白瓷茶具質料輕且堅,扣聲如哀玉,顏色勝霜雪,所以當時在全國形成了一批包括燒制白瓷茶具在內的窯場,其中著名的有河北內丘的邢窯、河北曲陽的定窯、河南鞏縣的鞏縣窯等。這些窯場的產品最負盛名的要數邢窯燒制的白瓷茶具,陸羽稱它類銀、類雪。宋時,飲茶轉而時尚白色茶湯,而多用黑色茶盞,但臼瓷茶具的生產從未中斷,如定窯燒制的白釉印花瓷茶具,陽城(今屬山西)窯燒制的仿定窯白瓷茶具,彭縣(今厲四川〉窯燒制的仿定窯白釉印花、刻花茶具,磁州(今屬河北)窯和吉州窯白釉彩瓷茶具等,都受到時人的青睞。當時生產的茶具有壺、瓶、盞、碗等,至今仍有留存于世的。從明代開始,人們普遍飲用與現代炒青綠茶相類似的芽茶和葉茶,時尚用沖泡法飲茶,湯色以黃0為佳,在這種情況下,白瓷茶具再次興起,普遍受人歡迎。明^屠隆《考槃余事》載宣廟(指明宣宗)時有茶盞,料精式雅,質厚難冷,瑩白如玉,可試茶式,最為要用。蔡君謨(即北宋蔡襄〉取建盞,其色紺黑,似不宜用。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明,許次紓在《茶疏》中明確指出:其在今日,純白為佳。明丨張源在《茶錄》中也說茶甌(即碗或盞)以白瓷為上,藍者次之。因而江西景德鎮窯身價倍增,成了燒制包括白瓷茶具在內的全國制瓷中心。
景德鎮燒制的白瓷茶具,相傳唐時已負盛名。清,蘭浦《景德鎮陶錄》載:唐武德(公元618~626年)年間,鎮民陶玉載瓷入關中,就被稱為假白玉,且貢于朝,終使當時被稱為昌南鎮的景德鎮,瓷名天下。宋時,時人彭器資作《送許屯田》稱,浮梁《景德鎮古名)巧燒瓷,顏色比瓊玖。明代以后,景德鎮除生產白瓷茶具:茶壺、茶盅、茶盞、茶杯外,花色品種越來越多。江蘇南京出土的明永樂(公元1403~1424年)白瓷暗花小壺,造型圓渾,釉色明潤,刻有牡丹紋飾,是當時白瓷茶壺的代表作。明宣德(公元1426~1435年)燒制的白釉茶盞,光瑩如玉,內有絕細暗花,有一代絕品之譽。清代,景德鎮白瓷茶具,無論是外觀抑或內質,都達到歷史的最高水平,特別是與宋、元相比,品位大大提高,其胎白潔又堅致細密,釉白且潤澤有光。
從明代中期開始,隨著各種陶瓷茶壺的崛起,使得茶壺和茶的湯色不再有直接的烘托和對比關系,因此,人們對飲茶、盛茶器具色澤的要求日顯淡漠,而將更多的追求轉向茶具的雅趣上來。明代晚期馮可賓撰的《齊茶箋》(成書于公元42年前后〉稱茶壺以小為貴,每一客,壺一把,任其自斟自飲,方為得趣。何也,壺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閣(耽誤之意這就是說,自明代中期開始,古人對飲茶器具色澤的要求,并不像唐、宋、元,乃至明代前期那么重視,更多的是將注意力移情到壺趣上來了。但由于受外銷的剌激,白瓷器件仍然受到應有的重視。
瓷器中的白眉,瓷器中的白瓷
德化窯在今福建省德化縣境內,是我國古代南方著名民間瓷窯。以燒制一種低鋁高硅的白釉瓷器而馳名于世界,在陶瓷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德化白瓷創燒于宋朝晚期,明代嘉靖、萬歷年間達到了高峰。
《天工開物》中有記載,德化窯燒造精品白瓷,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佛像雕塑。德化窯瓷器造型豐富,常見有爐、觚、尊、洗等仿古式樣及各種人物雕塑,兼燒少量的日用瓷器如盤、碗、碟、杯等。
德化白瓷開始于隋代,逐漸發展于宋、元、明、清,歷代均有大量生產。景德鎮的白瓷多白中泛青,而德化白瓷產品風格獨特,不僅質地純凈堅硬,且色澤光潤明亮,乳白如凝脂。胎釉渾然一體,在光照之下,釉中呈現粉紅色,故有“象牙白”之稱。置于冰點以下,也不會變色、變形和損破釉面。
景德鎮作為外銷瓷器曾大量出口,遠銷日本、印度、伊朗乃至于埃及。尤其在歐洲備受人們的歡迎,法國人稱之為“中國白”、“鵝絨白”,在日本人們稱贊它是“瓷器中的白眉”即瓷器中的極品,足見其精美程度。
德化:東方之白
德化和景德鎮一樣,千百年來都以陶瓷為主要產業,窯火從未間斷,兩個瓷都皆是聞名遐邇,唯一的差別只在一座御窯。
德化金竹坑有生產白瓷最好的瓷土,德化山上郁郁蔥蔥、松脂豐富的松樹是旺盛窯火的最佳燃料,最擅長窯爐改造的德化人在這里燒制出賽玉的白瓷。宋代白瓷最著名的是定窯,定窯又稱北定,德化被稱為南定。
南定的白瓷被肩挑手提翻山至臨近德化的永春,以生產香燭聞名的永春距離德化30多公里。德化白瓷在永春放小船,最終到達東方第一大港——泉州港。
從泉州港,德化白瓷走向了世界,被譽為東方之白。
孩兒紅
德化陶藝師李建水稱,多年前他偶得幾噸德化金竹坑的老礦土,為了這些老礦土,李建水在二十多年前開始研究德化的陶瓷材料,希望有朝一日能用這批老礦土燒出最地道的德化瓷器,早年金竹坑的一噸老礦就曾賣到過60萬元人民幣。
金竹坑就像景德鎮的高嶺,有著燒造德化白瓷最好的瓷土,但在上世紀70年代,金竹坑的瓷土礦枯竭。金竹坑的老礦土據說曾用于毛澤東的水晶棺制作。及花甲,李建水開始著手燒制白瓷雕塑,用的就是他私人珍藏的金竹坑瓷土。最讓他癡迷的就是他燒造的“孩兒紅”和“豬油白”,“孩兒紅”的白瓷在光線的透視下呈現出淡淡的紅色,“豬油白”則體現出白瓷油脂般的質感。此外,他還燒出了一件和報紙一般薄的薄胎杯,里外施的釉比坯都要薄的多,可惜有些變形。
李建水成功的將“孩兒紅”和“豬油白”申請了商標,這兩件都是德化白瓷最極致的工藝,李建水對此興奮不已。但在李建水的好友王冠英看來,他的“孩兒紅”和“豬油白”都未達到明代德化白瓷的指標,只能說接近。80多歲的王冠英是德化白瓷一部活著的史書,在他眼里,“孩兒紅”和“豬油白”的德化白瓷工藝根本無法完全復原,那是屬于特定時代的奇葩。
古時的德化有松脂豐富的松木,郁郁蔥蔥的松木為德化白瓷提供了最好的燃料,取自金竹坑的瓷土是最合適燒制德化瓷的原料,古時德化叢山匯流而下的水最宜陶冶,擅長窯爐改造的德化人也總是擁有最先進的窯爐。
這些都無法再復制。
蛋窯
無法復制的比如德化的水流經德化城中的浐溪不復當年清澈,山上的松木也不再用來燒制瓷器,金竹坑的礦土也已枯竭,屈斗宮的窯火早已熄滅千年。
寶美村的屈斗宮遺址是德化宋元時期的古窯,依山勢而建的屈斗宮窯是一座龍窯。北宋時,德化無數類似這樣的窯口不斷地生產著運往國外的瓷器。德化在唐代就開始燒制白瓷,只是那時的白瓷并不精致,有些白中帶黃,宋代德化被稱為“南定”,呼應北方定窯,足見德化白瓷之精美。
王冠英認為屈斗宮是一座德化窯爐過渡時期的窯址,在屈斗宮窯之前后,是龍窯向蛋窯的過渡,屈斗宮龍窯已經設置了許多窯壁。
蛋窯被王冠英認為是德化窯的杰作,依山而建長長的一串,有著若干蛋形的獨立窯室,燒完一間窯室再燒下一間,前一間窯室的熱能往下一間傳遞,兼顧了效率與節能。正是這樣的蛋窯,燒制出了“孩兒紅”與“豬油白”。龍窯此后在德化的地位變為“碗窯”,因燒制瓷碗而得了這個別稱。
德化近泉州港,這座東方第一大港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不僅為德化瓷提供了物流的渠道,也為德化人開闊了眼界。德化瓷從古至今都以品種多著稱,其中就有西洋工藝瓷,這里比內陸更適應市場。舶來的技術也被德化人西為中用,早在上世紀30年代,德化就從德國引進了練泥機,開始了陶瓷生產的機械化嘗試,但陶瓷生產后期的加工仍以手工為主,至今德化陶瓷企業仍以中小企業為主,其中包括冠幅在內的三家陶瓷企業規模最大,是德化三家上市的陶瓷企業。
傳統的德化陶瓷生產以家庭為單位,一家一戶式的進行陶瓷生產,幾家合起來建一座窯。家庭式的作坊沒有形成幫派,自然地傳續著德化的陶瓷生產。
這樣的形式在德化解放后才發生改變,和許多建國初期的國營企業類似,德化優秀的制瓷匠人都進入了德化瓷廠,又稱國營一廠,王冠英就是最早進入德化瓷廠的一批員工。
德化瓷廠在研制電窯時,曾燒制過一批瓷器,其中偶得了接近明代象牙白的白瓷,這讓德化瓷廠員工興奮不已,他們后來將工藝改良制成高白瓷,他們燒制的高白瓷最終被選為中央禮品瓷,作為國禮饋贈國外友人。
德化瓷廠是福建省的明星企業,當地人以進入瓷廠為榮,相比縣政府這樣的機關,人們更愿意在德化瓷廠就業。王冠英回憶德化瓷廠的職工思想統一,工作積極性高,即使在市場化浪潮中,德化瓷廠的效益仍非常好,改制與否對于這家國營廠似乎并不重要,雖然后來仍難逃改制之命運。
瓷國明珠
市場化讓德化人如魚得水,在這座人口二十萬的縣城里,有幾萬人從事陶瓷行業。從泉南高速出口的陶瓷文化墻,到縣城內隨處可見的陶瓷企業、作坊和門店,處處可見陶瓷元素。
出口一直是德化陶瓷最大的銷售渠道,近年這里才開始生產茶具,唯一蹊蹺的是這里喝功夫茶的年頭遠超過生產陶瓷茶具的年頭,家家戶戶都有一套功夫茶具,閑暇時和功夫茶的這里的生活常態。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柯宏榮夫婦的茶桌擺在寬敞的接待室里,他的妻子陳桂玉是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陳桂玉笑稱自己開的是夫妻店。
茶室的樓上是柯宏榮夫婦的作品展廳,展示了夫婦二人合作的德化陶瓷雕塑作品。受益于德化瓷廠的改制,柯榮宏夫婦得到了自由嘗試德化陶瓷雕塑創作的機會,他們的雕塑瓷從傳統到創新,形式和題材豐富多樣,代表了德化陶瓷雕塑的最高水準。
德化瓷釉產自本地,含鈉的長石和石英讓德化瓷釉半透明度很高,而且特別瑩潤。材質的美讓藝術家有了發揮的空間,但相比其他地區的陶瓷雕塑,德化瓷塑制作并不容易,單色的表現意味著需要付出更多的智慧,高達25%的收縮率,意味著在制作時必須極其精細,陳桂玉說,比如觀音開相,用料稍微偏頗便會讓觀音像開得不正,而且無法補救。
德化的藝術瓷創作以白瓷雕塑為主,從明代的何朝宗到現在的柯宏榮夫婦,德化白瓷雕塑歷經數百年的演變和進化,在藝術陶瓷領域德化白瓷有著特殊的地位,被譽為瓷國明珠。
職業教育
德化的藝術瓷創作近年呈現出多元化,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曾映雪一直致力于德化瓷的繪畫創作。她幾年前成立了鳳凰山瓷畫院,吸納了德化最好的陶瓷美術家進入。
曾映雪供職于德化職業技術學校,陶瓷繪畫逐漸被這家學校重視,在學校的一個大廳里就展示了師生的國畫和瓷繪作品。
擅長瓷畫和書法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吳錦華曾兩次受邀到該校講學,校方希望吳錦華能為他們的瓷繪教學和創作提供思路,并聘任吳錦華為客座教授,在這里吳錦華還有一間工作室,方便他隨時前來創作指導。
不斷與吳錦華這樣的頂級陶藝家交流,讓這所學校的瓷繪創作能力提升迅速,也逐漸獲得了收藏市場的認可,曾映雪對此甚為欣慰。德化白瓷有著獨特的美,在賽玉的白瓷上進行彩繪裝飾,也許能讓德化白瓷開辟新的可能。
德化職業技術學校的校長陳文森,對職校的藝術化教育十分重視,德化本身就是將藝術陶瓷生活化的成功典范,提供優秀的藝術創作能力,將為德化的陶瓷產業提供產業的源動力。
這所學校有著良好的聲譽,德化大部分的陶瓷藝術家都出自這所學校,德化70%的陶瓷企業家也來自這所學校,現在德化的陶瓷企業對該校的畢業生需求十分旺盛,而且能開出比應屆本科生都要高的薪資。
陳文森的理想是通過院校教育引領陶瓷產業人才的培養。
實際上,德化的人才培養已經從傳統的師徒傳承模式和家庭傳承模式,過渡到了院校教育與傳統傳承模式結合,這為德化陶瓷人才的梯隊提供了堅實基礎,也是德化瓷業向前發展的有力保障。
【實用】陶瓷茶具花色豐富的成因范文
陶瓷器的色澤與胎或釉中所含礦物質成分密切有關,相同礦物質成分因其含量的高低,也可變化出不同的色澤。陶器通常用含氧化鐵的粘土燒制,只因燒成溫度和氧化程度不同,色有黃、紅棕、棕、灰等色。在粘土中添加其他礦物質成分,也可以燒制成其他色澤,但較少見。而瓷器歷來花色器種豐富,變化多端,現簡介如下:
(1)青瓷:施青色高溫釉的瓷器。青瓷釉中主要的呈色物質是氧化鐵,含量為2%左右。釉由于氧化鐵含量的多少、釉層的厚薄和氧化鐵還原程度的高低不同,會呈現出深淺不一、色調不同的顏色。若釉中氧化鐵較多地還原成氧化亞鐵,那么釉色就偏青,反之則偏黃,這與燒成氣氛有關。燒成氣氛指焙燒陶瓷器時的火焰性質,分氧化焰、還原焰和中性焰三種。氧化焰指燃料充分燃燒生成二氧化碳的火焰;還原焰是指燃料在缺氧過程中燃燒,產生大量一氧化碳及二氧化碳、碳化氫等的火焰;中性焰則介于兩者之間。用氧化焰燒成,釉色發黃;
用還原焰燒成則偏青。青瓷中常以開片來裝飾器物,所謂開片就是瓷的釉層因胎、釉膨脹系數不同而出現的裂紋。哥窯傳世之作表面為大小開片相結合,小片紋呈黃色,大片紋呈黑色,故有金絲鐵線之稱。南宋官窯最善應用開片,且胎薄(呈灰、黑色)、釉層豐厚(呈粉青、火黃、青灰等色)的特點,器物口沿因釉下垂而微露胎色,器物底足由于墊餅墊燒而露胎,稱口紫口鐵足,以此為貴。越窯以產青瓷而馳名世界,其作品呈現一種特別的雨過天晴色,質地如冰似玉,后流傳至國外,成為中國瓷器的代表作。
(2)黑瓷:施黑色高溫釉的瓷器。釉料中氧化鐵的含量在5%以上。商周時出現原始黑瓷,東漢時上虞窯燒制的黑瓷施釉厚薄均勻,釉色有黑、黑褐等數種,至宋代黑釉品種大量出現。其中建窯燒制的兔毫紋、油滴紋、曜變等茶碗,就是因釉中含鐵量較高,燒窯保溫時間較長,又在還原焰中燒成,釉中析出大量氧化鐵結晶,成品顯示出流光溢彩的特殊花紋,每一件細細看去皆自成一派,是不可多得的珍貴茶器。
陶瓷知識頻道為陶瓷網重要內容組成部分,我們精選的《【實用】瓷器茶具之白瓷》內容由編輯撰寫而成,希望您對我們的《【實用】瓷器茶具之白瓷》一文感到滿意,如需瀏覽更多專題請訪問:古代瓷器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