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 id="t5fbj"><listing id="t5fbj"><mark id="t5fbj"></mark></listing></sub>

    <address id="t5fbj"></address>

    <em id="t5fbj"><nobr id="t5fbj"></nobr></em>
    <address id="t5fbj"><nobr id="t5fbj"><meter id="t5fbj"></meter></nobr></address>

        <address id="t5fbj"><nobr id="t5fbj"><nobr id="t5fbj"></nobr></nobr></address>

        <form id="t5fbj"><nobr id="t5fbj"><nobr id="t5fbj"></nobr></nobr></form>

              精選:樂游德化,閱陶讀瓷

              宋詞精選 樂組詞

              2022-05-18

              如同這里出產的瓷器一樣,初到德化的人,往往會覺得這座山城有著一種低調的奢華。它地處閩中屋脊戴云山腹地,水、陸、空的現代化交通設施幾乎把這里遺忘。而且,作為中國三大古瓷都之一,不像景德鎮那樣有著官窯的皇室血統,亦不像醴陵那樣有著紅色官窯的榮耀,它是草根的。然而,小城并不自慚形穢,因為這里千年不熄的窯火曾陶冶出聞名世界的古外銷瓷,并隨著海上絲路的興起而漂洋過海,成為改變了海外世人的生活,在中外貿易史上寫下了令國人倍感驕傲的一頁。

              制陶工藝

              自宋元以來,德化陶瓷就主要以外銷為主,內銷市場份額很小,而且也很少有茶具,多數是觀音像和日常用具。現在,隨著它的品質與價值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同,內銷市場漸漸被帶動起來。再加上福建茶業經濟的繁榮,很多企業都在開發茶具。好友郭國明一邊推開車門,一邊介紹道。他的加工廠在德化1100多家陶瓷生產企業中頗具特色,不制瓷,只制陶。在他看來,陶制茶具比較自然,看起來更古樸素雅,更有禪茶的韻味。

              加工廠根據制陶工藝流程劃分為若干生產區。下午2點鐘左右,工人已陸續來到車間,穿上圍裙,戴上袖套,準備開始工作。車間里隨處可見泥土的痕跡,墻上、玻璃窗上、機器上、坯架上當然還有工人們的手上。從一杯粘土變成一只茶杯,至少要經過20道的工序,這里面還不算最初陶土精選、煉泥以及最后的包裝。泉州市陶瓷研究所副所長林志輝指著靠墻的幾部泥料打漿機說道。正說著,一名師傅過來裝了一桶濾好的泥漿,然后在幾排旋轉的六棱體石膏模具前,小心翼翼地泥漿注入模具正中的圓孔。這叫注漿,等到模具中的泥漿風干到一定程度,就成了這樣一條條的泥條。林志輝手指移到一堆圓柱形的泥條上。

              再行幾步,便是茶器成型最關鍵的工序修坯與接坯區。事實上,這兩道工序只是個統稱,視不同器型的需要,還會分解為若干個子工序,如打磨坯身、壺蓋打孔、拼接壺嘴、鈐印底款等等,不一而足,負責每一道工序的工人們則包干到位。繼續往前,在幾排齊整地碼著素坯的坯架間,幾名工人正在給素坯上釉,有的用氣槍噴施,有的則用鐵夾夾著素坯浸到一個裝滿釉水的大缸里施釉。當行至一個帶有軌道的大鐵皮箱前時,忽然感到一陣熱風撲面而來。不消說,這個大鐵箱就是窯爐了。與爐平行的坯架后面,工人正把施好釉一個個的素坯整整齊齊地碼放好,以待進窯。

              這些坯是要最終燒結的,窯溫在1280℃~1300℃,而在上釉前的素燒溫度則為800℃。林志輝說。燒成以后,如果有貼花,還要再放進另外一個窯爐,用600℃~700℃烤干。然后,再經過選瓷(磨掉瓷角)、包裝,就可以上架了。

              接著,我們又走上一層,來到制模車間。一位師傅正專心致志地用一枚三角形的鐵片在飛旋的模具上刮擦,旁邊噴出細白的石膏粉。林志輝介紹說,模具是制陶制瓷時的依據,對各項技術參數都要非常精密精確,需要不斷地車模、打磨,直到所有規格都符合既定的標準。因為失之毫厘,則繆之千里。模具烘干后,就和前面的修坯工序對接起來了。

              看來,制一只茶杯,竟凝結著如此繁復的一系列工序,而我們今天在執壺握杯品茗時可曾想到它們由土成器過程中所經歷的重重水溶火煉的蛻變?在高新科技廣泛應用于陶瓷工業的當代,陶瓷制造尚屬不易,更遑論古代。盡管如此,千年前的德化窯還是璀璨了中國陶瓷史,鑄就了中國外銷瓷的輝煌。

              古窯遺跡

              從宋代創燒,歷元、明、清,德化的窯火至今已綿延-了千年之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位于縣東南隅寶美村覆船山西坡的屈斗宮古窯址。

              德化縣城不大,車出鵬翔工業區,不到10分鐘,就到寶美村了。駛上一個斜坡,一抬眼便看到一幢具有濃郁閩南建筑風格的厝祖龍宮。它的墻體為磚石結構,宋代始建時系全木質結構,屋頂皇宮起,燕尾舉翼為脊,上有顏色鮮艷的龍、寶焰、寶塔等造型,宮內供奉著窯坊公虞圣大帝(林炳)及玄女真仙、三代祖師等神像。每年農歷五月十六日,德化都會舉行奉祀大典,當地燒窯的人用獲獎陶瓷作品祭奠窯神,以示敬仰之心。祖龍宮最早是叫玄女宮,明代陶瓷雕塑家林朝景在募資擴建時,發現地基下有深厚且成片的白瓷土沙層,斷定該處曾為古窯址,故更名為白沙宮,其后在宮右邊又建了個瓷窯,清咸豐六年(1856年)重修時,又更名為窯尾宮(即下尾宮)。直至同治年間(1826年~1874年)為紀念開創龍窯先河的窯坊公林炳而改為現名。祖龍宮往前十多米,立有一塊石碑,碑頭刻著屈斗宮祖龍宮窯址。看來,屈斗宮應該不遠了。

              踩著有些泥濘的小路前行,滿心期待著屈斗宮煥然眼前。然而,小路卻在一間農舍前停止了延伸,無奈只得原路返回。開下山后,在公路上行了一小段,路旁的一塊褐色指示牌上赫然寫著屈斗宮古窯址德化六中內,頓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車在校門前停下,學生正在上課,我們從偏門進入。經過一條展示學生優秀陶藝作品的走廊,在一棵高大的樟樹掩映下,一座紅磚墻琉璃瓦的閩南厝連著一條黑瓦朱柱的長廊緣坡匍匐。屈斗宮古窯址到了!

              林志輝介紹說,這座發掘于1976年的宋元古窯址,東西寬約300米,南北長約150米,其中挖出的窯基長57.1米,寬1.4~295米,共有17問窯室,曾出土800多件窯具和6700多件器物。從這里開始就是窯基了,窯依山勢傾斜砌筑,因形狀像龍而名龍窯。他指著窯址前的石階說道。手撫朱欄,拾階而上,相形兩旁綠茵遍野的景象,殘頹不堪的窯基更顯滄桑,廢磚廢渣、碎陶碎瓷雜陳于裸露的紅壤上。塵土覆蓋的外表,曾是瑩白光亮的釉色,映照著一個時代的繁盛。殘破斷裂的肢體,雖歷斗轉星移,卻仿佛猶有千年前烈焰舔舐的熱度。交錯的陶瓷碎片間,有幾絲鮮亮的翠綠探了出來,那是幾棵從窯土中萌發的小草。恍惚間,千年前的土,千年后的草,不同的時光竟在同一處交匯。站在龍窯的盡頭處,眺望四野,山林蓊郁,農舍脈脈,隱匿著千古寂寥。

              我俯身隨手拾起一枚碎瓷片,虔誠地包好放進包里,留作紀念,因為這上面有時光經過時留下的印跡。

              古今陶瓷

              屈斗宮古窯址是德化窯濫觴與勃興的一個時代縮影,確切地說,是一地華麗的時光碎片,就好像是在往窯爐中添入薪柴時剎那竄起的火焰,絢麗而短暫。然而,冉冉不息的窯火并不止于此,欲知泥與火的藝術的嬗變則要到德化陶瓷博物館,那里是一部被永久定格的歷史。

              博物館在唐寨山森林公園內,是一幢兩層的仿古建筑,內設6個展廳,其中最具特色的展館當屬《德化陶瓷史話》主題展廳。這一組展廳以歷史發展為經、以2876件古今陶瓷為緯,系統地反映了德化歷代精湛的陶瓷工藝與悠悠千年的陶瓷史,其上追新石器時代,下訖當代,共分為水土宜瓷千年窯煙、宋元瓷器嶄露頭角、明代白瓷獨樹一幟、清代青花詩情畫意、海絲瓷路蜚聲宇內、民國瓷器承襲傳統、瓷國明珠百花齊放等七個單元,而精品多集中于宋元、明、清這3個單元。

              宋元之際,隨著海上貿易的繁榮,德化窯開始鼎盛,青釉、青白釉、黑釉和白釉瓷等風行海外。因此,1275年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到福建泉州看到制作精美的德化瓷器時,在《馬可波羅游記》中寫道:刺桐城(泉州)附近有一別城,名稱迪云州(德化),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打那以后,德化瓷在歐洲諸國便被賦予了馬可波羅瓷之稱。入明以后,德化窯登峰造極,誕生了別具一格的象牙白瓷中國白,以瓷圣何朝宗作品《渡海觀音》為代表的瓷雕工藝爐火純青,上升到一個讓后世垂范的巔峰;至清,德化窯的彩瓷逐步取代了白瓷,以釉下青花為主,兼有釉上五彩、粉彩,瓷窯遍布山鄉,臻于全盛,這從道光二年(1822年)從廈門港起航開往爪哇(印尼)的泰興號沉船上35萬件古瓷器中窺見一斑。民國以后至今,在現代科技發展進步的驅動力下,德化窯更是百花齊放、爭奇斗艷,涌現出了琳瑯滿目的陶瓷工藝作品。

              短短一小時,漫漫一千年。從新石器時期開始,我們沿著悠遠綿長的瓷路迤邐而行,驚嘆于宋元,驚艷于明清,徜徉于當世,目及的每一件陶瓷仿佛都在訴說著一段刻骨銘心的前塵往事。它們在展柜里,不論完整還是殘缺,靜默地凝望著我們,不帶憂傷,一種塵埃落定后的安然。也許,它們支離破碎的記憶中還有往日的鮮妍,漸漸地化為時光深處一道不曾黯淡的風景。

              薪傳千年的窯火還在窯爐中鮮活地跳動

              taoci52.com編輯推薦

              推薦:古詩遇上陶,這么讀會不會更有趣?(通用)


              遠看山有色,

              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

              陶的也不錯。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渾不怕,

              就怕拉坯拉的差。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山月,

              原來是無釉磨光。

              雕欄玉砌應猶在,

              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不可琢磨的窯變。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這畫,要成仙。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這出水,真歡。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

              我的杯,啥時包漿?

              一去二三里,

              煙村四五家,

              亭臺六七座,

              全是泥巴。

              德化窯瓷


              德化窯系產品是中國歷代外銷瓷貿易的重要角色,產品外銷量巨大;德化青白瓷是中國最早出口的瓷器產品之一;德化明代創制的階級窯是最早被外國移植成功的窯爐技術的先祖;德化白瓷是最先被歐亞各國作為本國學習標本試燒成功的先師;德化瓷自宋代以來的千年時空中,以其難以想象的巨大體量和完整的先進生產工藝,提升和改善了世界各國的社會生產和物質生活,推進了世界物質文化的進步;以明清德化白瓷為代表的中國瓷藝產品,成為幾百年來世界性的傳統文化藝術珍品而廣為傳承和笈藏。

              最早開始外銷瓷的專門生產和國際運銷

              德化窯系不僅是最早參與外銷瓷貿易,而且是重要角色。始于北宋的成規模的中國外銷瓷貿易,其生產地以東南沿海的青瓷,青白瓷和白瓷各窯系為主。散布在亞非等外銷瓷貿易接受國的中國瓷器遺存中,都有德化窯實物,有的地方還占有很大的比重,且與在中國的德化窯址直接對應。至南宋時期,泉州港的地位提升,更是的德化窯系產品的出口量大增,元朝政府更加鼓勵對外貿易,至元十四年,在泉州設市舶司,更使身處泉州當地的德化窯系成為了對外貿易的主力。有學者考證,“宋代以來外銷瓷的一大部分,是從泉州登舟發舶的。到了元代,泉州便扶搖直上,升為世界貿易大港,陶瓷由此外運,數額更大”。那么,位于泉州境內的德化窯及漳州、晉江等窯就承擔了泉州的刺桐港的外銷瓷貿易的主要生產任務。被歐洲人稱為中世紀四大游歷家之一的摩洛哥人伊賓。拔都他于至正七年游歷中國,約在當年的夏季到達泉州(依張星瑯先生說)。拔都他的《游歷中國記》中說:“中國瓷器,僅產于刺桐(即泉州)、興克蘭(即廣州)二城,乃得諸地山上之土,燔燒而成者。……中國人將瓷器轉運出口,至印度諸國,以達吾故鄉摩洛哥。此種陶器,真世界最佳者也。”此說雖有偏頗,但顯示了德化為代表的泉州諸窯在元代外銷瓷的影響是何等的巨大。他還說道,他在印度港口所見,中印之間的貿易船只,都掌握在中國人手里。中國的大船可載一千水手和隨船士兵,每船皆有四層,公私房間極多,以備商客之用,廁所秘房,無不設備周到。而所有中國的船舶,皆造于刺桐及興克蘭二埠。以此進而推之,元時期的外銷瓷貿易,很大份額也在泉州地方經營。

              以東南亞為例,菲律賓專家莊良有先生說,“在菲律賓所發現自北宋至明的福建瓷,數量可觀,其中以德化白瓷為最”。他發現,菲律賓發掘出土的北宋青白瓷,和德化碗坪侖遺址下層遺存一致;南宋遺存則大致與碗坪侖上層遺存有對應關系。元時期的遺存大致和德化屈斗宮遺址的遺存相對應。頗有意義的是,菲律賓出土的元時期白釉花卉紋四系瓜棱形罐(元一類罐)和意大利威尼斯圣馬可教堂收藏的“馬可波羅罐”完全一致(莊文《德化陶瓷研究論文集》2002),這類資料也見J.M.ADDIS:<菲律賓出土的中國瓷器>(《Transactions of the Oriental Society》37卷)。雖然這類器型在德化屈斗宮地層中還沒有見到,但據徐本章、蘇光耀、葉文成先生證實,在碗坪侖窯址采集相似的瓜棱形的“罐形壺”標本兩件,肩部和腹部印蓮瓣紋和卷草紋,與菲律賓出土的標本完全相同(《考古》1979.2)。以上三個地點的信息證實了意大利這件被史稱為由馬可波羅從泉州帶回去并被歐洲所尊崇的珍品,的確是元代德化白瓷。歐洲大陸的歷史傳說,穿越千年時空,竟然和東南亞和中國的現代考古發現相擁抱,訴說著他們來自同一個的故鄉——中國德化的故事!

              最早輸出窯爐技術

              制坯和窯爐技術在的世界傳播,也是德化瓷的一大歷史貢獻。就目前所知,除德化窯以外,還沒發現中國各大窯系的這類資料。我們可以從以下兩方面予以觀照。

              德化白瓷外銷的同時,瓷器制作技術工藝也傳播至東西方世界,促成了各國制瓷業的興起和發展,促進了中國陶瓷文化的傳播和世界陶瓷文化的交流。宋代德化窯盛行的傘形支燒窯具,使用高12cm、直徑8cm左右的黏土柱,支撐一個直徑40cm左右的圓盤,圓盤中心又立一柱,柱上再置圓盤,形如多級傘狀,如此層疊直至窯頂,高度可達2m左右,每層圓盤的四周放置粉盒、碗、碟之類的小件器物。這種窯具后來傳入日本,提高了產品的裝燒產量。明代德化由一個個像饅頭的窯室單獨砌就、而又相互串聯的階級窯,也在明末清初傳入日本,成為日本“串窯”的始祖,使當地瓷器的燒制質量得到了較大的提高。

              17世紀左右,歐洲瓷業處于萌芽時期,工藝技術直接師從德化白瓷,并于18世紀初首先試制成功。首先是由德國邁森的匠師柏特格根據奧古斯都大帝的指令完成的。他于1715年左右開始仿制德化白瓷,成功制作了兩件,一件是圓柱形燭臺,上飾菊花浮雕圖案,絲毫未雜入以往流行的煩瑣的巴洛克藝術風格;另一件是五英寸的小型笑彌勒坐像。在柏特格的仿制成功以后,歐洲各國掀起了模仿德化白瓷的熱潮,德國的制瓷工匠被各國聘請去,傳授德國消化的德化瓷胎釉和窯爐技術。英國的“弓”瓷器工廠和切爾西工廠根據英女王的指令在清干隆五年(1740年)后開始仿制德化白瓷,上飾葡萄、李子等浮雕圖案。法國的科得和錢蒂雷工廠、丹麥的哥本哈根厘家瓷器工廠,都吸收了德化窯的工藝技術燒出白瓷器產品。(朱培初《明清陶瓷和世界文化的交流》)

              站在這種角度上看,是明清德化白瓷引導和照亮了17、18世紀歐洲瓷業的誕生和發展之路。(劉幼錚《中國德化白瓷研究》)

              德化人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化平凡之土為高貴圣潔,架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經濟貿易、友好往來的偉大橋梁。

              規模巨大的出口量

              德化瓷既是出口貿易歷史最長的,又是在出口瓷中占到很大分量的,加之我們在世界各地看到的大量德化瓷實物,因此德化瓷的出口量,其規模是巨大的。目前還沒有研究成果顯示我國歷史以來的外銷瓷貿易的總數,但我們可以舉出一些單體案例,感受到德化瓷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巨大貢獻。

              世界各地海域古代沉船的發掘中,幾乎都有德化瓷現身。

              ——1974年在泉州灣后渚港發掘宋代沉船,出水大量宋代德化窯產品

              ——1975年在韓國新安發掘南宋商船,出水1萬多件宋代瓷器,其中一部分是德化窯產品

              ——1984年荷蘭商人米歇爾。哈徹在南中國海海域發掘“哥德馬爾森”號沉船,屬荷蘭東印度公司,于1752年沉沒。出水瓷器14萬件,內有大量德化白瓷和青花瓷。

              ____1986年開始的瑞典“哥德堡號”商船的發掘,持續了十年。這條船隸屬于瑞典東印度公司,它于1745年1月11日從廣州滿載中國貨物啟程回國,同年9月12日沉沒于哥德堡港區。據唐納利(P.J.DONNELLY)說,船上載有福建德化瓷商品。

              ——1999年荷蘭商人米歇爾。哈徹在印尼一側的中國海海域發掘中國清代“泰興號”沉船一艘,除去殘損的65萬件,獲德化瓷器35萬件,由斯圖加特納高拍賣公司悉數拍賣;

              ——2007年在陽江海域發掘的南海一號南宋商船沉船,出土大量外銷瓷器,其中德化瓷占大宗

              ——2005年平潭海域碗礁一號的發掘,出水清早期德化窯系的青花和五彩瓷器1.6萬件,

              ——2009年南澳海域南澳一號明代商船的發掘,出水大量德化窯產品

              根據有關資料推斷,德化瓷的外銷量也是巨大的。

              ——歐洲對華貿易中最早的荷蘭東印度公司,是與德化瓷生產關系十分密切的貿易公司。根據該公司來往信函統計,估計在1602至1682年的八十年中,有1010萬件中國瓷器被運往歐洲等地銷售。這其中很大部分應是德化產品;

              ——根據英國資料,1722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商船哈雷孫號(Harrison)從廈門港運載了十余萬件瓷器回國。其中肯定是以德化窯產品為主。

              精選:陶瓷茶具陶與瓷的區別(通用)


              我們經常說飲茶要用陶瓷茶具,那么對于陶瓷茶具大家知道說的是兩種器皿嗎?

              陶瓷茶具陶與瓷的區別!陶與瓷的區別。茶具多用陶或瓷制作而成,故了解陶與瓷的不同性狀,有助于在選擇茶具時,根據不同沖泡方法、不同茶葉、不同飲用方法等有針對性地選用。陶與瓷的主要區別在于:

              (1)作胎原料不同:陶器一般用粘土,少數也用瓷土,而瓷器是用瓷石或瓷土作胎,因原料不同,其成分有所差異。以宜興紫砂陶為例,其礦物組成屬含鐵的粘土-石英-母系,鐵質以赤鐵礦形式存在,主要物相是石英、莫來石和云母殘骸,結晶細小均勻。燒制白陶的高嶺土是一種以高嶺石為主要成分的粘土,呈白色或灰白色,光澤暗淡,純粹的高嶺土含氧化硅46.51%、氧化鋁39.54%、水13.95%,熔度為1780℃,因其可塑性差、熔點高,要摻入其他材料才能制作。瓷石是由石英、長石、絹云母、高嶺石等組成,完全風化后就是通常所見的瓷土,制作瓷器的瓷石屬半風化,經揚碎、淘洗成為制坯原料。主要成分是氧化硅、氧化鋁,并含有少量的氧化鈣、氧化鎂、氧化鉀、氧化鈉、氧化鐵、氧化鈦、氧化錳、五氧化二磷等,熔度一般為1100~1350℃,其高低與所含助熔物質的多少成反比。

              (2)胎色:陶器制胎原料中含鐵量較高,一般呈紅色、褐色或灰色,且不透明;瓷器胎色為白色,具透明或半透明性。

              (3)釉的種類:釉系陶瓷表面具有玻璃質感的光亮層,由瓷土(或陶土)和助熔劑組成。陶器一般表面不施或施低溫釉,其助熔劑為氧化鉛。秦漢時就大量燒制這類鉛釉陶,唐代的三彩、宋代的低溫顏色釉、明代的五彩和清代的粉彩均屬此類。瓷器表面施有高溫釉,主要有石灰釉和石灰一堿釉兩種。石灰釉以氧化鈣等為助熔劑,含量多在10%以上;石灰-堿釉以氧化鈣和氧化鉀、氧化鈉等為助熔劑,氧化鈣含量多在10%以下,氧化鉀和氧化鈉等金屬氧化物的總和常達4%以上。

              (4)燒成溫度:因制胎材料的關系,陶器的燒制溫度一般在700~1000℃,瓷器燒制溫度一般在1200℃以上。

              (5)總氣孔率:總氣孔率是陶瓷致密度和燒結度的標志,包括顯氣孔率和閉口氣孔率。普通陶器總氣孔率為12.5%~38%;精陶為12%~30%;細炻器(原始瓷)為4%~8%;硬質瓷為2%~6%。

              (6)吸水率:這是陶瓷燒結度和瓷化程度的重要標志,指器體浸入水中充分吸水后,所吸收的水分重量與器體本身重量的比例。普通陶器吸水率都在8%以上,細炻器為0.5%~12%,瓷器為0~0.5%。

              德化仿古瓷初探


              陶瓷,這一泥與火的藝術產物,凝聚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結晶。各個歷史時期的陶瓷具有不同時代的特征和社會生活、科技進步、藝術成就、民俗風尚以及地方特色等等廣泛的文化內涵。既是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實用品和藝術品,也是歷史文明的重要標志。因此,存世稀少的古陶瓷,就成為考古家、鑒賞家、收藏家和各國博物館、文物店、古玩鋪尋求的稀珍,尤其是名窯、名瓷產品,名家作品,更加備受青睞,視若價值連城的瑰寶。可惜,屬于易碎品的古陶瓷,歷經歷史滄桑的顛撲,延至后世,完美者已所存無多。名瓷名作,更加風毛麟角,重金難尋。后代專家出于對古名瓷的喜愛和探索其燒制技術奧秘,不惜代價地進行研究恢復。同時也有一些古董商人為牟取暴利,千方百計委托能工巧匠加以仿制,藉以以假亂真,于是也就誕生了仿古瓷。

              以善制白瓷和瓷雕名馳中外的德化窯,是中國陶瓷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際瓷壇也占有特殊的地位,與歷代各大名窯一樣,既有名瓷名作問世,后代也就有些仿古產品制作流傳,本文擬就此作一初步淺探,以求教于專家。

              一、德化仿古瓷產生原因和時代

              具有優質豐富資源和優秀技藝傳統的德化窯,經過宋元二代的發展,至明代登上了一個開拓的新高峰,在窯爐改革、優質瓷研制、瓷雕藝術三個方面取得突出的成就,誕生了被國際上譽為“國際瓷壇的明珠”的象牙白,被日本人稱為“串窯的始祖”的“蛋式窯”和享有“東方藝術珍品”的藝術瓷雕,使德化瓷器在國內外產生了劃時代的深遠影響。明代德化窯的能工巧匠,利用當時較先進的蛋式窯的適當裝燒窯位和當地的優質瓷土原料,研制成功的象牙白瓷種。或白中泛黃,宛如象牙;或純白如脂,形若奶油;或白中蘊紅,尤如嬰兒粉嫩透紅的肌膚,故有象牙白、豬油白、奶油白、乳油白、天鵝絨白和孩兒紅等等的美稱,這些不同名稱的瓷器,雖是由于受到燒成中不同溫度和氣氛影響而產生略有不同的瓷色,但仍以白為主,屬于白瓷,并具有晶瑩溫潤,如脂似玉,優美絕倫,舉世無匹的同一瓷質。故被國際上推為中國白瓷的代表而稱為“中國白”。嘉、萬期間,德化瓷雕獨特風格的奠基人,雕塑大師何朝宗采用這一優異瓷質所創制的瓷觀音、如來、達摩、羅漢等藝術品,設計工巧,造型別致,形神兼備,衣巾飄舉,線條柔和,衣紋流暢,動靜相襯。栩栩如生。加上精雕細刻,風格別致,件件宛如脂凝玉琢,格外精美動人,被視為天下獨特的藝術瓷珍,達到使當時的“日本富人,不惜以萬金爭購之”的珍貴程度,足見其藝術魅力的高度影響,與其同時期的陳偉、張壽山、林朝景等瓷塑藝人的作品也受到中外一致的珍愛。除瓷雕佛像外,當時還有部分造型精巧、裝飾別致的花瓶、香爐、杯碟、文具等實用藝術品問世,由于此類產品的轟動和影響而成為收藏家、藝術愛好者、高屢人士獵取的異珍奇寶,至今國內外博物館、文物單位以及民間仍有不少珍藏,隨著歲月的流逝,明代德化瓷的存世品益見稀少而珍貴,清代的釉下青花,古彩香爐、花瓶等亦有不少優秀產品深受后代所喜愛。因應國外古玩商戶的需求,清代直至民國,德化均有仿制前代名瓷名作流向國內外。

              二、德化仿古瓷的主要品種

              德化的仿古瓷主要是應香港、臺灣、寧波、廣州、廈門、福州、泉州、仙游等各地古董商和東南亞一帶的僑商特訂而制作的。多數產品為商戶提供樣品或圖片和要求給作者進行仿制,例如民國期間德化著名的瓷雕藝人許云麟(即許友義、許裕源)就曾為香港的“玉成軒”、“源源”等古董商戶承制過多種多樣的仿明仿清德化瓷雕產品。

              仿古瓷所仿制的都是前代具有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的優秀品種。德化仿制明代的藝術白瓷居多,有各種不同造型的觀音、如來、彌勒、達摩、羅漢、三大士和八仙、壽星、關公等佛像和八卦爐、鼎式爐、竹節爐、三足爐、筒形爐、獅紐、獅耳、獸足及仿青銅器造型和裝飾的鼎爐、爵形杯、花瓶以及運用堆貼、浮雕技法制作的梅花杯、八仙杯、牡丹杯、八仙壺、平心盌和瓷簫、瓷笛等精巧產品,清代中后期至民國,除仿制明代白瓷產品外,亦有一些前代釉下青花仿制品,諸如圈彩山水人物香爐、八寶博古香爐、山水筆筒、山水花瓶、博古花瓶、滿彩纏枝牡丹茶盌等等。防制產品的造型、瓷質基本與原作一致,制作、裝飾工藝精細,基本達到形似質似而且神似的程度,后人要加以鑒別,沒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極易產生謬誤。例如,我們收集到的一件獅耳花瓶,瓷質白中蘊紅,瑩潤如玉。胎體厚重,具有很好的半透明度,造型、瓷質、制作工藝完全與明代產品一致,釉上刻有“康熙十七年賽謝”字樣,此件到底是明代所制,收藏者至康熙十七年才作為謝神供品獻給寺廟?或是康熙十七年所制?值得推敲。

              三、德化仿古瓷的一些特征

              能工巧匠所仿制的仿古產品,大多達到形似、質似和神似的程度,準確鑒別,并非易舉,加上德化歷代均為燒制外銷瓷的民窯。優秀產品世代流傳相襲,變化不大,極難截然斷代,也給仿古瓷的鑒別增加了復雜性,要尋找其特征,應注意如下幾個問題:

              1、瓷質釉色。瓷質釉色是鑒別的一項重要依據。有些人認為德化的普白瓷是宋元的,建白瓷(象牙白等)是明代的,青白瓷是清代的,高白瓷是現代的,這種看法極為片面,須知德化歷代以來直至六十年代,都是采用當地瓷土進行單一配方。釉料也是基本采用釉石配合石灰、谷殼灰所制。所用的窯都為龍窯,歷代產品都有青自瓷和普白瓷,瓷質釉色的變化除了選擇原料和釉的配制比量的不同而外,還涉及燒成溫度和氣氛的影響。因此歷代也就都有白瓷、青白瓷生產,以明代為例,生產建白瓷的也僅潯中和三班等少數窯場,全縣其它各窯場均燒制白瓷和青白瓷,產量居于主要地位。因此,明代的瓷雕產品也有青白瓷和普白瓷。可以認定何朝宗、陳偉等著名雕塑藝術家的早期作品也有青白瓷和普白瓷。直至嘉靖、萬歷期間,其雕塑技藝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加上選用當時優異的建白瓷原料才達到珠聯璧合、完美無匹的程度,但此類作品較少。清初雖有少量建白瓷產品,其后建白瓷質的燒制技術中斷,轉而以青白瓷和白瓷替代,也就只能仿制前人的青自瓷和白瓷產品。因此,鑒別明代的產品或后代的仿制品。不能單以建白瓷質為依據。而應包括青白瓷和白瓷,同時還應參照其藝術特點、款式標記、制作工藝等加以全面鑒別研究。

              2、款識標記。德化瓷的款識標記主要有如下幾種。一為出現于明代的瓷雕印章式款識,這一款識為何朝宗等具有高度文化藝術修養的藝人所創制,后代承襲沿用。如表明產地的葫蘆形或花瓶形的“德化”篆書二字章,表明作者的四方形“何朝宗印”篆書四字章,或葫蘆形“張壽山”篆書三字章,表明年代的長方形“大明萬歷年制”正楷六字章等等印章款,一般均蓋于作品背部的胎體上然后上釉燒成,胎體濕度適當所蓋者字跡清晰,胎體太干所蓋或釉層太厚者字跡模糊。一般地名章或年代章在上,作者章在下,亦有單一蓋作者章或年代章的。后世藝人均仿效這一形式。但后世藝人則較少直接用姓名印章,多數采用藝號或堂號章,如蘇學金的“蘇蘊玉”,許友義的“許云麟”或“許裕源”,有的仿制前代作品則在背部上方蓋一葫蘆形“何朝”或“何潮”篆書二字印,表示繼承或仿效何朝宗的作品風格,下方蓋-諸如“博及漁人”等作者的藝號章。何朝宗等明代藝人的產品被仿制較多。仿制產品的印章、字體形狀雖同,但由于燒戒胎體的收縮不同,一般均與原作有偏大偏小之差,但凡具有印章款識者雖非原作,也是屬于能工巧匠仿作的精制品,同樣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此外,還有一些藝人除了蓋上印章款識之外,還在作品底座等不明顯處刻上自己的姓名。我們曾見過一件上面蓋有“博及漁人”,的印章,座下還有手刻的“蘇學金手制”標記。二為以香爐和花瓶為多的印章款式,此類款識,大多僅表明年代,少數表現作者,諸如明代白瓷的洪武、宣德、正德、成化、嘉靖、萬歷加“年制”四字款或加“大明”六字款,及林子信的“林氏子信”四字章、“子信”二字章、蘇和順的“和順蘇記”和“文榮雅制”等等。清代青花瓷和古彩瓷以顏料印制或書寫的康熙、乾隆、雍正、嘉慶等加“年制”四字款或加“大清”的六字款,字體工整端麗,大都出現在產品底部,基本是仿官窯作風,此外還有大量表明窯場作坊的標記,如月記、勝玉、和玉和筆畫靈芝、火焰、秋葉、魚、藻、如意等等,僅作為各自產品的標志,不屬仿古瓷之列。

              3、制作工藝。仿古瓷的制作必然要受到一定數量和交貨期的制約,仿制工藝雖是采用前人手法,但卻難以達到那種精心自如的程度,難免要露出一些急就的痕跡,例如瓷雕藝術品,原作者一般是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情況下,充分發揮自己的藝術才能進行創作設計,印制坯體時都采用拇指指腹由中心向四周順序推壓,衣紋、線條較多較深處,印壓力度較大并有多遍重壓的痕跡。印成后內部不加修削,存在一定推壓的指紋,胎體厚重、衣紋深刻、邊沿銳利,明代雕塑整體簡練,裝飾物較少。仿制品則因趕時間,保數量,印坯時指掌兼施,掌跟痕跡較多,印成后較厚處有所修削,胎體也較薄。衣紋刻劃比較淺,合縫處理不夠精細。再如香爐和花瓶等的制作,浮雕者以模印成型,素胎者以手拉坯制作,較大型和形體變化較大的花瓶,則采用分段拉坯加以粘接成型。清代中期以上的產品胎體均厚重,香爐口沿較厚,內里拉旋紋清晰,花瓶內里的拉旋和粘接痕跡同樣清晰可見。仿制品胎體則較薄,粘接處有所修整,這些改變主要是為有利于產品燒成,減少開裂、變形,增強整體瓷化的強度,保障如期交貨所采取的改進措施,也給后世留下了一個鑒別依據。

              總之,可歸納為:1、德化仿古瓷主要誕生在清至民國二代,以仿制明代的白瓷為多,并有少量清代的瓷雕及釉下青花和古彩瓷。2、仿制的產品有觀音等佛像、香爐、花瓶、筆筒和堆貼、浮雕的梅花、八仙、牡丹、龍鶴等杯、盤實用藝術產品和青花、古彩香爐、花瓶等優秀產品。3、明代的白瓷應包括青白瓷和普白瓷。4、仿制品可分為特定仿制前人的帶款識的名作和繼承前代產品的優秀造型、裝飾傳統兩類,帶款識的屬于作者的得意原作或為精工的仿制品。有些名家(包括何朝宗等)的作品并非都有款識。5、德化沿襲仿制前代優秀產品甚多,此類仿制品僅為繼承優秀傳統,并不存在以假亂真的牟利企圖。

              以上所述,謹是我們在從事德化古陶瓷的探索中,對德化仿古瓷的一些初步了解。不計粗淺,藉以拋磚引玉。

              讀瓷、聽瓷、賞瓷、制瓷、鑒瓷——宋瓷博物館全新變臉


              總投資1200萬元的四川宋瓷博物館改擴建工程已近尾聲,將于8月初正式向公眾開放。據了解,博物館展館面積、展品數量、布展方式較過去有很大差別。百聞不如一見,記者昨(30)日到遂寧率先體驗了一番。

              展館是一座巨大的“瓷窯”

              博物館大門上方,4個中國古代建筑符號———斗拱,散發出一股濃濃的歷史文化氣息。進得大門,仿佛進入一個大瓷窯,“19米高,共有3層樓。”四川宋瓷博物館館長何瀛中告訴記者,博物館的內部是按瓷窯的形狀設計的。把宋瓷放在這個“大瓷窯”里展示,獨具匠心。

              圓形大廳的正面墻上,是一組環形的金、木、水、火、土五行玻璃鋼板浮雕,地上鋪就一條12米長、3米寬的黃銅“書卷”。走完這條古銅色的“書卷地毯”,我國古代瓷器發展大事記便悉知于心。

              “展廳面積由過去的2000平方米擴大到4000平方米,并新增300多件真品。布展上,增加了歷史生活場景,使展覽更加直觀。”整個展館由讀瓷、聽瓷、賞瓷、制瓷、鑒瓷五大篇組成,“通讀”這五篇,中國瓷文化的獨特魅力便能充分體現。

              讓“死”的瓷器“活”起來

              步入“讀瓷篇”,記者了解到,由紅陶、灰陶、黑陶逐步發展到原始青瓷,再由原始青瓷到青瓷,無論種類、式樣,還是燒造工藝,在宋代都達到頂峰。博物館所藏985件文物,屬宋代青瓷的經典之作。

              為了呈現宋瓷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在“賞瓷篇”里,以《韓熙載夜宴圖》(局部)為背景,把酒具、杯盤等置于書桌上,再現瓷器與宋代人息息相關的生活場景。

              采用瓷器方陣的展示手段,在“鎮館之寶”龍泉窯青釉荷葉形蓋罐四周,增加了全世界荷葉形蓋罐的高仿品,浙江、江西乃至日本等地收藏的荷葉形蓋罐盡收眼底。通過聲、光、電等技術手段,宋瓷優美的形態、沉靜的釉色、含蓄的花紋更加生動起來。

              與宋瓷親密接觸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清新悅耳、美妙動聽的音樂飄來,一位女子正在敲擊“瓷編鐘”,不知不覺已來到“聽瓷篇”。瓷編鐘造型古樸典雅,由大小不同的白底青花瓷圓鐘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鐘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錘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能發出不同的樂音。“這個瓷編鐘是我們新增加的展示內容之一,給游人一個親密接觸瓷器的機會。”何瀛中說。除了敲擊瓷編鐘外,還可以見到各種瓷樂器,如瓷排簫、陶塤、瓷琴、瓷二胡、瓷嗩吶、藍斑腰鼓等,還能通過視屏欣賞其他地方的瓷器演奏。走進一間300來平方米的房子,胎料、釉料、輪盤、剔刀、窯具等呈現眼前。當褐色的泥胚在自己手中飛速旋轉,逐漸成形,讓人感覺自己成了經典影片《人鬼情未了》中的主角。在“制瓷篇”里,從煉泥、拉胚、上釉再到燒制,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游人可以親身體驗制瓷,最后,還可以帶著自己的“杰作”滿意而去。

              在“鑒瓷篇”里,取得鑒瓷會員資格的人士,還可以親手觸摸出土的瓷器殘片。“通過這種零距離接觸,可以感受瓷器細膩的肌理,對宋瓷有比較直觀、全面的印象。”何瀛中告訴記者。

              德化窯白瓷


              福建德化縣各地自宋至清代生產大量瓷器,現被人稱為德化窯瓷器。宋代早期的產品主要是青白瓷,隨著技術的不斷提高,逐漸發展為白釉瓷。明代白釉瓷瓷質如脂似玉,創造了獨具一格的象牙白,被視為中國白瓷代表。其裝飾工藝主要有刻、畫、印花和堆貼印花裝飾刻花也稱畫花。在宋代德化窯燒制影青瓷工藝中普遍采用,它用竹簽或篦筆在器物濕坯上刻畫各種紋飾,有明顯的斜筆刀痕,線條流暢豪放、明快利落。

              印花或刻花兩結合的紋飾,是宋元時期德化窯制瓷藝人廣泛采用的裝飾技法。如在一些瓷盒的蓋面中心印蓮花、萱草等紋飾,而在盒身周壁刻畫纏枝蓮花牡丹等紋樣,紋飾層次分明,比單純印花更生動、清晰、美麗。

              在印花的基礎上加以堆筆修飾是宋元明時期德化窯制瓷藝人常用的裝飾手法,無論花鳥、魚蟲、人物等等,均肯有鮮明的特征,給人以典雅樸素,簡潔大方的美感。

              明代印花有模印及模印與刻花、貼花相結合的技法,如通體模印饕餮紋的雙耳四足方爐、壓模成坯而后貼花修飾的饕餮夔龍紋雙耳爐。

              貼花、堆花,既有單獨施藝,也有堆貼并舉的。有些宋影青釉瓷,則是堆貼印花三結合。

              明代貼花工藝的特點紋飾不如貼花紋飾清晰。貼花與堆花并舉的裝飾,效果如同浮雕,立體感更強。堆貼梅花雙耳三足爐、堆貼梅花橢形杯、貼螭壺、雙螭耳三獸足爐、螭龍燭臺等等,為同時代窯口中的精品。

              對陶瓷收藏的理性思考——讀《說瓷論藏》


              這是一本思考陶瓷收藏的書,作者是哲學教授馬廣彥先生。

              中國古代陶瓷是華夏文明的載體,反映著極為豐富的科技、經濟、政治、民俗、藝術諸多物質的或非物質的社會大文化內涵。解讀陶瓷,已超越了陶瓷研究的單一考古學意義,成為專業的和非專業的愛好者的共同目標。

              在現代陶瓷考古學產生之前,收藏曾是古陶瓷研究的重要動力,歷代文人的專著和筆記對古代陶瓷的記載成為目前探究陶瓷發展史的學術源頭。近二十年洶涌而至的收藏大潮,又掀起一股非專業人士研究陶瓷的熱浪,這些原來從事科技、經濟、哲學、藝術的專家學者或普通的工人、農民和干部,以自己原有的學識或經驗來詮釋古陶瓷,且成就可觀,開辟了推動中國陶瓷研究的第二戰場。

              馬廣彥先生正是這支隊伍的領軍人物之一。廣彥先生是歷史專業科班出身,做過編劇,長期進行哲學研究和教育,十年前開始熱衷古陶瓷收藏,以哲學教授的方式來感悟和思考陶瓷,對陶瓷的鑒定、陶瓷的收藏和陶瓷的欣賞都提出了獨到的理解,《說瓷論藏》一書正是廣彥先生對陶瓷收藏理性思考的記錄。

              對陶瓷鑒定的思考——廣彥先生在大學中教授哲學,有著二十多年的自然辯證法教學經歷,從而開始接觸陶瓷鑒定就能站在辨證思維的高度上。在理論上全面地學習和掌握鑒定知識,同時又通過實踐對已有的結論進行驗證和反思,從而提出自己新的見解,是廣彥先生學習陶瓷鑒定的成功之路。通過到景德鎮訪問有經驗的陶瓷師傅,修正了前輩學者的一些結論,也搞清了仿古瓷的工藝方法和特征規律;通過對大量瓷片標本的研究對火石紅的分類、特征、成因及對斷代辨偽的意義都做出了全新的詮釋;經過大量鑒定實踐,對陶瓷鑒定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基本原則等等,《說瓷論藏》中的一些文章正是反映這些內容的力作,經過多年的總結,廣彥先生對陶瓷鑒定形成了一整套方法,對鑒定內容、鑒定方法、鑒定思維、鑒定禁忌都有系統而精辟的歸納,對初入門的愛好者甚至專業人員都有非常大的啟迪作用。

              對瓷器收藏的思考——收藏并不是單一的財力的比拼,收藏什么、怎么收藏都有非常高的技巧。

              書中有不少篇幅講的是瓷器的收藏之道。在《悟陶齋說瓷——古瓷之藏》中,對收藏目的、藏品選類、收藏成功之路、藏品保護、收藏途徑、藏瓷禁忌等內容做了簡要又全面的闡述。

              作為玩瓷的票友,廣彥先生對業余愛好者的酸甜苦辣有著深切的感受。為此,作者結合自身經驗,向讀者介紹了許多中肯又實用的收藏方法。這本書中有較大的篇幅談了古瓷片的收藏。古代的一些珍貴瓷片歷來為文人所珍視,有“柴窯片瓦值千金”之說。時至今日,對大多數愛好者而言,無論從經濟上講還是從機遇上講,都不可能收集到大量的完器供賞玩,因而退而求其次,集瓷片就成為收藏古瓷的一個重要領域。而且對研究古陶瓷來說,瓷片更是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說瓷論藏》中的有關講述,對初入此道者很有指導意義。

              古陶瓷的市場價值使收藏活動具有了經濟屬性。對藏品價值的評估,發展的趨勢就成為愛好者們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書中所做的分析,準確而中肯,讀后很有啟發。

              對陶瓷欣賞的思考——收藏具有經濟屬性和文化屬性,瓷器收藏這個行為可能有各種目的,廣彥先生提出欣賞是其最終目的和最高境界,在瓷器鑒定、收藏和欣賞三者關系上,鑒定和收藏都是決定于服務于欣賞。在確定了欣賞的中心地位以后,廣彥先生進而分析了古瓷欣賞的歷史文化價值角度、藝術美學價值角度、工藝技術欣賞角度的具體內容,又對古代陶瓷的器形之美、釉色之美、紋飾之美作了闡述,同時對提高古瓷欣賞水平的方法提出了見解,對賞瓷禁忌提出忠告。

              作為一本普及型讀物,《說瓷論藏》對陶瓷愛好者的指導性作用已得到廣大讀者的認同。廣彥先生是個寬厚的學者,他對愛好者耐心又具體的指導,使這本書得到更具體的實踐注解,這也是陶瓷愛好者高度評價這本專著的重要原因。

              德化窯白瓷價格


              德化窯是我國古代著名的瓷窯之一,是福建沿海地區古外銷量瓷最重要的產地之一,從其宋朝時期就開始了燒制,所燒制出的瓷器中有大量的瓷器是中華陶瓷燒造中的藝術珍品,在明朝之后走向了繁榮時期,其中以白瓷塑佛像聞名,制作工藝較為的細膩且雕刻較為的精美、紋飾較為的生動,展現出了古代工匠師制瓷工藝的水平。整體上看,紋飾較為的多樣且蓋面的紋飾就多達一百余種,題材較為的豐富,大多數都裝飾在碗、盤、瓶等常見實用的生活用具上。發展至清朝時期出來燒制白瓷之外,還盛行燒制青花與彩繪的瓷器,具有著燒成率高,制作精美的特點。

              在我國的宋朝德化窯剛起步之初,是以燒制青白釉而聞名的,其釉色偏白,紋飾上主要是以刻花、蓖劃紋為主,其器物中以盒子較為的多樣,有圓形、八角式和瓜棱式等,而在其蓋面上大多都是通過折枝花卉的紋飾為主,具有著生動性強、美觀性好的特征。

              而在明朝時期則迎來了屬于它的興盛時期,這一時期制作瓷器胎質較為的細致,透光度較好且釉色的呈現為純白色,色澤較為的光潤明亮,在迎光的照射下會在其釉色中呈現出粉紅色或乳白色的形態,也就是現俗稱的“豬油白”和“象牙白”,但是其生產的主要器型是以供器以及瓷塑為主,生活用具較少。

              清朝時期的德化白瓷則是在其釉層上呈現出微微泛青的形態,釉感較硬,上手感較重,主要是以生產日用器物為主,這一時期的瓷器收藏價值相對而言沒有其他瓷器的收藏價值高。

              眾所周知,德化瓷塑在德化窯的燒制歷程中最為的出名,其中白瓷的觀音、達摩等塑像做工尤為的精致,胎釉混為一體,不僅在其面部的刻畫上較為的細膩且生動,衣紋的褶皺都有了非常細膩的描繪,并且將其人物的性格也凸顯出來,具有著觀賞性較高的特點,收藏價值也是非常高的。在白瓷的燒制產品中也是非常的多樣化,有爵杯、梅花杯、瓶、爐等常見的器物,制作工藝較為的精湛且實用性能較好,但是現在市場上流通的大部分都是現代所進行仿制的。

              而在青花這一類型的器物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在其青花中有深藍色的線痕,這也是德化窯中最為明顯的特征,并且在其圖案花紋上除了常見的花卉、山石之外,還有著大量的人物故事題材的出現,將其人物的外貌特征以及性格特征都可以非常好的展現出來,收藏價值較高。

              陶瓷知識頻道為陶瓷網重要內容組成部分,我們精選的《精選:樂游德化,閱陶讀瓷》內容由編輯撰寫而成,希望您對我們的《精選:樂游德化,閱陶讀瓷》一文感到滿意,如需瀏覽更多專題請訪問:宋詞精選

              相關推薦
              最新更新
              ope体育